当前位置: 首页 > 股票资讯 >大公司“裂变” 世界那么大,为什么不让员工去创业?

大公司“裂变” 世界那么大,为什么不让员工去创业?

2023-05-10 14:56:27

摘要:有公司拿出股权和资金留住员工,试图内部孵化出关系未来的产品;也有公司鼓励员工辞职创业,拿出真金白银来投资,帮助拓宽自己的版图;更多的公司还在寻找内部创业机制的路上。
万科、美的等传统大公司纷纷步互联网公司的后尘,开始了“裂变创业”的尝试,鼓励员工内部创业。这不仅是大公司解决自身危机的方式,也是解放员工创造力去为未来布局的好方法,有时候还能顺便减员增效。
2015年4月,全球最大的PC生产商联想内部创业项目“神奇工场”正式运营,基于互联网模式运营智能手机、智能硬件、智能家居等产品,联想寄望它成为从硬件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重要跳板。
半个月后,全球最大的住宅开发商万科发布了《万科集团内部创业管理办法》,拟拿出3亿元资金支持在万科履职2年以上员工创业。
大公司们着了什么邪,为何纷纷抛弃以往的管理模式,转而鼓励员工离开岗位去创业?
“员工内部创业”其实不是什么新招,它诞生于1980年代的美国。在中国,华为、盛大、巨人网络等公司都已尝试过这种做法,以应对普遍存在的“大公司病”——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缺乏创新动力。
在具体做法上,内部创业有不同模式,有公司拿出股权和资金留住员工,试图内部孵化出关系未来的产品;也有公司鼓励员工辞职创业,拿出真金白银来投资,帮助拓宽自己的版图;更多的公司还在寻找内部创业机制的路上。
华为原副总裁李一男,曾在华为内部创业。其创建的港湾网络,后成为华为竞争对手,被华为收购。 
“共同安全体系”
中国最早尝试内部创业的是华为,但2000年的那次尝试,后来被当成反面教材。
“内部创业”这一概念最早于1978年由吉福特·平肖(Gifford Pinchot Ⅲ)和他的妻子伊丽莎白·平肖(Elizabeth Pinchot)在一篇论文《企业内部创业》中首先提出,并在其于1985年出版的《内部创业:为何你不再需要离开公司成为企业家》中结合3M、杜邦、GE等公司内部创业实践做了详细阐述。
1985年,时任苹果公司董事长的乔布斯在接受《新闻周刊》采访时曾表示,麦金塔什项目小组就是众所周知的内部创业,它实际上是回到车库创业,不过是在一个大公司内部。
彼时,美国很多企业开始尝试内部创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和结构重组,建立学习型组织、组织架构扁平化,以提高企业竞争力。随后,日本松下、富士通,台湾宏碁等企业也开始了内部创业机制。
中国大陆最早尝试内部创业的是华为。
2000年8月15日,华为出台了《关于内部创业的管理规定》,凡是在公司工作满二年的员工,都可以申请离职创业,成为华为的代理商。公司为创业员工提供优惠扶持的政策,除了给予相当于员工所持股票价值70%的华为设备之外,还有半年的保护扶持期,员工在半年之内创业失败,可以回公司重新安排工作。
第二年初,华为内部的一张报纸《管理优化》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任总在欢送李一男内部创业上的讲话》,任正非阐述了内部创业的理由:一是因为公司要往核心收缩,希望把一些业务开放出去,二是公司基础研究赶不上Lucent,又不能像Cisco一样收购公司,只有分裂,鼓励内部创业,给内部创业公司一些扶持,这些公司和华为体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互补互助,形成共同安全体系。
同一个版面还刊发了华为副总裁李一男的《内部创业个人申明》,李一男称内部创业“一方面可以在一个小公司中比较自由地工作,另一个方面可以使内部创业公司的发展随着华为的成长同步发展”。
1993年,23岁的李一男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取得硕士学位,随后加入华为,一直做到副总裁。
李一男这次创业,就是创办了港湾网络,主要从事系统集成业务,代理华为的路由器及数据通讯产品,建立华为数据通讯产品的培训基地,同时集成一些与华为产品没有冲突的其他厂商的产品。但后来,随着港湾渐渐在业务上与华为形成了直接竞争关系,华为后来成立“打港办”,并在2006年收购港湾。
这一案例常常被当作内部创业的反面教材。当时华为内部创业项目,和华为之间是相对独立的法人关系,没有股权上的关系。
而华为的竞争对手思科,在制度设计上就规避了这一问题,它的具体做法是,如果公司里有人愿意自己创业,项目又得到公司认可,即可在公司内部创业。思科会作为投资者而不再是管理者来对待这些创业的人。一旦这些小公司成功了,思科有优先权把它们买回来,思科的地盘就得到扩大。而这些独立的小公司的创办者和员工,又可以得到很高的经济回报。
“占领未来十年的市场”
“外部收购”加“内部创业”,已是互联网公司的标配。
此后中国企业大张旗鼓的内部创业项目,当推2007年盛大游戏推出“20计划”,鼓励游戏项目负责人在盛大内部创业,项目负责人最高可获得游戏20%的收益分成。
在这个计划下,内部员工创业可以获得盛大的全额投资。第一轮的投资控制在800万元以内,投入时间在6-9月之间,到期将再对项目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需要继续投入,盛大的投资期可达三年,分几次进入。
除此之外,2009年成立的盛大创新院掀起了内部创业的高潮。它类似一个孵化器,被陈天桥寄予厚望,称其是为占领未来十年的市场做战略准备,曾推出盛大Bambook电子书、盛大手机、麦库等产品,吸引了“程序员之父”潘爱民、谷歌产品团队最早成员之一的杨巍、多媒体专家陆坚、国内知名语音交互专家黄伟等的加入。
盛大创新院一度聚集了约500人,外部团队带着项目(成型或者想法)加入,公司内部员工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项目立项,经过计委会评审投票,通过的就可以做,颇似节奏更快的天使投资。对于每一个项目,盛大集团都会承担全部的前期孵化成本。
好景不长,2010年下半年移动领域开始快速增长,端游页游市场份额开始下降,盛大急了。
2011年初,盛大创新院开始靠拢盛大集团业务方向,开始成立云计算、语音、搜索、多媒体四个分院,原来的项目被重新分布到各分院。2012年8月,盛大创新院进行了内部架构调整,众多项目出走,剩下的盛大创新院的移动互联网孵化项目被划归到盛大创新院院长、盛大COO陈大年的新公司。
结束的不仅是盛大创新院,2014年11月27日,盛大网络宣布出售其最后持有的盛大游戏18.2%股权,这家曾经排名中国网络游戏行业第一位的公司,彻底抛售了主营业务,转变成了一家纯粹的投资公司。
和盛大创新院差不多同时,2009年,另一家网游公司巨人网络宣布推出“赢在巨人”的网络游戏创业平台,面向外部和内部年轻创业者,提供资金、技术、运营等支持。随后,巨人网络在公司内部推出“产权改革计划”,把新设项目分拆成立公司,研发团队和母公司分别投资49%和51%,子公司拥有充分决策自主权,包括项目研发以及人、财、物等的支配权,同时,按出资比例分享项目收益。
巨人网络的一位知情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说,这一改革出台前,史玉柱和马云有过很多探讨,既是打破了大公司利益分配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公司病问题,很多好游戏就在这一时期出现,如《征途2》、《兵王》都出自“产权改革计划”的子公司之手,这两个游戏出来后,巨人网络公司门前豪车排了一长溜,“梦想是要有的,但毕竟有些虚,利益不能疏忽”。
2015年1月,巨人推出“巨人之光”计划,帮助有热情、有创意的员工实现内部创业梦。“巨人之光”组委会成员马先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此前“赢在巨人”和“产权改革计划”重在客户端游戏业务方面的股权回报,而“巨人之光”的重点在于移动互联网,提供培训、辅导、创投、配套支持等航母式服务,这是巨人网络在私有化之后的二次创业。
马先生称,十年前巨人网络靠着一款游戏《征途》起家,现在是创意不断被放大的年代,神话每天都在出现,自从马云出现之后,相信梦想的人看起来越来越多。“巨人之光”计划出来后,据马先生透露,巨人网络两千多名员工中约有一半提交了自己的创业计划,经过第一轮海选,目前有50个项目入围,接下来还要经过两轮选拔,最后会选定5个项目执行。
2015年1月底,在360智能硬件部门年会上,360董事长兼CEO周鸿祎表示,公司这么大,人多,必然执行力会降低,出现管理上的问题。唯一的方法就是把公司做小。公司有足够成熟的业务,我们就让它独立发展,接下来将采用外部投资、内部孵化两种方式。
无论是谷歌、苹果、亚马逊,还是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外部收购”加“内部创业”,已是互联网公司的标配。
这类大公司的内部创业项目,在中国互联网公司里变得越来越常见,譬如门户网站分拆上市的乐居、畅游、搜狗等,最近的一个案例是微信之于腾讯。不过,这类内部创业可以说是互联网公司文化的一部分,通常都是在公司内部默默进行中。
传统大公司跟进
“如果不鼓励员工创业,那些厉害的员工就会走掉。现在国家也鼓励创业,需要把传统的模式创新。”
从2014年开始,以家电企业为首的传统制造业引领了中国的内部创业风潮,海尔、美的、长虹、TCL等悉数登场。
这与家电行业面临的多重困境不无关联。2015年3月11日,在“中国家电发展高峰论坛”上,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的演讲道出了家电业的窘境——家电企业与世界产业的距离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大规模、低成本的商业模式失效,移动互联时代对巨头的颠覆,以及全球竞争,未来给家电的机会和空间是有限的。
2007年,美的就提出过“内部创业家”,2012年再提“战略转型与内部创业”,2015年继续探讨内部创业孵化机制,目前还在摸索之中。与此同时,一家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商用空气能热水器制造商芬尼克兹,却成为了中国企业内部创业的布道者。
2014年,芬尼克兹创始人、CEO宗毅,在北京提取特斯拉电动汽车,并从北京开回广州,受到媒体关注。宗毅在其停留的城市发表演讲,除了讲充电桩,他还讲了芬尼克兹裂变式创业的故事,没想到这比充电桩更受欢迎。
宗毅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我后来发现,其实这都变成我们企业的广告了,大家都喜欢听,因为对大家都很有借鉴意义,所有的企业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2002年,宗毅创办了芬尼克兹,2005年受到高管离职的刺激,决定成立其他公司,帮助员工创业,2006年成立第一家企业,目前一共裂变出了9家,据宗毅介绍,都实现了盈利。
每年,芬尼克兹组织1-2次创业项目评选,由员工提出项目,公司主管级员工作为评委,以人民币形式投票,获得最多人民币支持的项目胜出。裂变企业的大致架构为:宗毅及芬尼克兹另一位创始人投资占50%的股份,新公司创始团队占20%-30%,其中第一股东至少10%,其余是芬尼克兹员工投资。 芬尼克兹第一家裂变企业是其产业链端的一个产品,后来的企业主要是“跨界打劫”,即依托原有的技术,应用在新领域,譬如应用于印刷包装行业的热风烘干机。宗毅发现,通常是跟芬尼克兹产业有所关联的项目更容易被选中,这一点比他预期的要保守。不过,从熟悉领域起步,核心竞争力就不一样,“所以我们都没输过”。
在宗毅看来,好多人梦想企业长生不老,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顺应细胞裂变的自然法则,企业会更长久,然后传宗接代生生不息。
2015年4月,宗毅又出现在“互联网大篷车西南行”的活动中,继续讲他的裂变式创业,“如果不鼓励员工创业,那些厉害的员工就会走掉。现在国家也鼓励创业,需要把传统的模式创新”。
在这个间隙里,他又在广州接待了阿里巴巴马云为企业家创办的湖畔大学的管理层,他们用了两天时间调研芬尼克兹裂变企业之一芬尼,访谈了几乎所有经历芬尼从制造业转型O2O的关键人员,计划把它作为湖畔大学一号案例。
2015年4月15日,在互联网大篷车西南行昆明站演讲的那一天,万科发布《万科集团内部创业管理办法》,四天后,,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这一新闻,配上“万科也学‘裂变创业’”几个字,再加一个抬高眉毛瞪大眼的表情。
万科这一“小草计划”的出台,正值地产业大规模裁员传言四起之时。而万科于4月27日发布的一季报显示,其一季度利润同比下滑超五成。在这样的背景下,像万科这样的地产公司自然急需“减重”,鼓励高管或员工创业,可令万科快速走向轻资产方向。
另一方面,过去一年中,万科上海总经理刘爱民、万科高级副总裁毛大庆等高管纷纷离职,也凸显了大公司的“天花板效应”。这也让万科管理层重新思考,如何与离职员工携手,打造万科的商业生态系统。

如想了解马方院长文章,请点击下方题目,更多文章请后台直接回复“马方”查看!
1、合作,远非章程约定那么简单
2、“合伙人制”的机制设计 ——从“责权利”看合伙人机制设计
3、马方:最值得老板考虑的内部股权众筹
4、老板,你会用干股吗
5、【院长原创】用股权战略驱动企业发展
6、【纯干货分享】马方老师《合伙人股权设计》精华篇

7、马方:股权激励符合了哪些人性?

8、【院长原创】内部众筹,把员工和老板绑在一起

9、餐饮业股权设计要把握哪些原则?

10、对万科不能五十步笑百步!


只看文章,不过瘾?
知识如何更生动?
只看文字太枯燥?
……
抓住直播风口,马院长做网红啦~
【马方院长】现坐镇“掌门直播平台”,每周一期现场直播。直播主题:股权激励、股权设计、股权众筹、公司治理、公司顶层设计等内容。这里有5500多位企业家与你共同上课——股权课程在线直播 回放,与名师面对面,每周一期,打破时间、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听课,随时随地进步!
在公众账号菜单页面点击“互动有方”☞“我在直播”快速加入!或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快速进入!


文/黄金萍    来源:南方周末
声明: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我们对原作者的原创一向满怀敬意,如转载涉及版权等相关问题,还请原作者及时与我们联系(添加管理员微信15265352584)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上海股票分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