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股票资讯 >阎光才: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能力与人才培养制度改革

阎光才: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能力与人才培养制度改革

2023-05-18 23:00:13

内容来源:《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11期第18-23页

 转载公众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微信号: zggdjyxhwx

 

摘要

 

通过对我国高校毕业生5万份样本的大范围调查表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毕业生岗位能力需求间还存在明显的差距。态度与责任心等非正式能力严重不足,问题解决能力、书写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通识素养与技能较为薄弱。因此,有必要全面反思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与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教育与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能力;培养制度


进入20世纪以来,面临大众化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局,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关注毕业生就业能力与职业生涯能力几乎成为一种国际潮流。在证据至上的政策语境中,各国政府、高校纷纷把毕业生与雇主调查作为数据采集的途径,尝试以毕业生及其就业部门的反馈来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发现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各个环节的不足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改革。关注毕业生职业发展能力尤其是生涯发展能力,把毕业生和雇主调查作为质量评价依据的一部分,至少体现了一种生本关怀,也是一种基于出口端对高校人才培养理念、规格、内容和方式方法等方方面面检测与诊断的手段。但是,在此有必要谨慎对待的是,岗位能力所反映的仅为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它不是也不应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唯一评价依据,这不仅是因为劳动力需求具有动态性,而且它不能覆盖毕业生社会与人生的多重面相。在此,基于本研究2015年全国高校调查数据分析所获得的相关结论,尝试对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制度予以理性审视与思考。  


一、关于毕业生岗位需求能力结构框架


关于毕业生职业能力框架的调查研究,在西方流行已久,国内外综述性文献也不可胜数,在此不复赘述。职业能力通常被称为可雇佣能力(employability),英国生活指导与职业发展咨询顾问艾伦(Melanie Allen)综合英国多家权威机构调查结果对可雇用能力的涉及要素做了最好的概括:它包括两个维度,一是个人品性,包括一种敢为能为、恪守工作伦理和乐意学习的积极态度,良好的个人表达能力,诚实与真诚的品格,值得信赖,个体管控时间与时间组织能力,团队工作与合作精神,灵活变通能力,顾客导向与商业意识;二是技艺,包括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计算能力和计算机素养。上述能力如艾伦所言,它源自英国就业与能力委员会(UKCES)对可雇佣能力的最简洁理解:它几乎适合于做所有工作的人。显然,该框架其实主要指涉的是一种通用性能力,它没有完全覆盖与具体专业训练和培养相关的专门性能力,尽管专业性学习也是培养学生通用性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职业能力又有人称之为胜任力(competence),这种胜任力与包括知识、技能与态度等的个人品质存在关联,它既可以是一种工作中上手运用的现实能力,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潜在能力;既可以是一种可迁移的通用能力,也可以是专业性的特殊与具体能力。洛(Jasper Van Loo)等人认为,在毕业生调查中,特殊的专业性能力因为所从事行业与岗位差异很难具有一致性。故而,面向全体的高校毕业生调查大多关注的是可迁移性的能力。为此,通过与薪资预期建立回归模型,他们区分出相关有影响的职业能力类型,包括交流技能、领导艺术、精确把握的能力、信息与沟通技术、活动的规划合作与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特殊专门知识、独立工作能力、创造与原创能力等。


在高校毕业生调查方面,规模最为庞大且数据最为丰富的当属欧洲REFLEX国际调查项目,它覆盖欧盟、日本等17个国家。该项目调查对象为离校5年以上的毕业生,试图通过该群体对工作中能力需求与高校培养能力自我评价间的匹配差,反映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其问卷所涉及的主要能力框架包含四个维度:专业能力(本学科领域把握能力、分析思维、专业的自我决断力)、功能灵活性(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快速获取新知识能力、有效协商能力)、知识创新与管理能力(计算机与网络运用能力、提出新理念与问题解决能力、自我质疑与对他人质疑倾向、新机会的警觉力)、人力资源调动能力(抗压能力、时间有效管理能力、与他人卓有成效合作能力、对他人组织动员能力、向他人清晰表达意义的能力、参与合作性活动的能力)。


正是参照国外上述关于毕业生的能力框架,同时考虑到我国现实国情,课题组编制了针对中国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能力的调查问卷,问卷将能力结构划分为两个基本维度,通用性能力与专门性能力(考虑到学科专业间差异的复杂性和调查难度,课题组权且笼统界定其为“专业知识理解与运用能力”)。其中通用性能力又包括两个子维度:非正式能力(包括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把握细节的能力、抗压与情绪管理能力、适应与变通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责任心、忠诚度、团队合作能力等);通识性素养与技能(解决问题能力、操作技能与实践能力、信息检索与处理能力、书写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创新能力、批判性分析能力、计算机运行能力、数理分析能力、人文素养与艺术鉴赏能力、外语能力等)。调查对象以2010—2015年全国本专科高校应届毕业生为主,考虑到调查难度,没有采取随机抽样的原则,。问卷在线答题共回收5万多份,通过采取IP地址和应答时间控制对数据辨伪与清洗,最终获得有效样本34179份。以下仅择其要者做简单描述性分析。  


二、毕业生岗位能力需求情况简单描述性分析


在涉及工作岗位需求能力的毕业生自我评价中,上述能力都超过了3分(最高5分,最低1分)。责任心、团队合作、适应于灵活变通能力、人际沟通、把握细节等非正式能力都居于前列,作为通识性能力的解决问题能力、操作技能与自主学习能力等也居于前列。有关忠诚度、奉献精神、理解宽容等态度性的非正式能力居于中间,高校日常所重视的专门性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通识性的如通识性知识、计算机、信息处理、书写等则处于较为靠后的位置,尤其是人文素养、外语能力等处于最底端。从图1中不难发现,就总体而言,毕业生岗位最需求的能力为非正式能力,其次为大多通识性方面的能力,最后为专业知识运用能力。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上述几乎所有能力需求与毕业生所担任的职务间都存在高度关联,由普通员工到高层管理者,各方面能力要求呈现递增趋势。(见图2)相对于专业知识运用与通识性知识运用能力、操作技能、外语能力等,职务越高,相关非正式能力诸如组织能力、变通能力、时间管理、把握细节等能力要求越突出。高层管理者在诸如批判性分析、创新创造、艺术欣赏等能力要求都明显高于其他阶层。从毕业生工作单位性质角度分析,发现不同单位的岗位需求能力要求存在更大的差异。总体上,外企部门对大多方面能力需求相对高于其他部门,尤其是在外语、时间与情绪管理、解决问题等能力、计算机能力等方面要求最高。政府事业单位对专业与通识知识运用能力、书写能力、理解与宽容、奉献精神等要求较高,但对数理分析、外语能力要求最低。(见图3)


  

上述简单结论其实揭示了毕业生岗位能力需求的某些重要特征:第一,与国际调查结果相仿,有关态度、责任和自我管理等非正式能力是毕业生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二,毕业生的岗位能力需求带有动态性,它随工作岗位、职位甚至职业经验变化而有不同程度的要求;第三,毕业生反映的职业能力需求与工作单位的性质、用人部门劳动、技术和管理的现代化与国际化水平存在相关,甚至与整个国家特定产业行业发展水平、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存在关联,外资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与国际调查结果更趋于一致;第四,就总体而言,专业知识运用能力需求在调查中没有得到凸显,这其中缘由或许更值得深思。  


三、毕业生岗位能力与高校培养重视能力间匹配分析


以毕业生所反映的岗位需求能力来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并审视培养目标及过程所存在的问题,它体现为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间的一种供需关系,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过,因为岗位需求具有随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瞬息万变的动态性,两者之间很难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匹配关系。故而,所谓的匹配度仅仅反映为当下的一种大致的格局与方向。为考察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满足岗位需求情况,在调查中,课题组又要求毕业生结合岗位需求的各种能力对所毕业高校予以重视的程度进行反馈,因而,形成了如下匹配程度差异表。(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就总体而言,除外语能力为正值以外,其他所有能力均为负值,即表明高校在上述能力培养上远远达不到毕业生岗位能力的需求。差距最为悬殊的绝大多数都为非正式能力,涉及到人际交往、自我管理、态度与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其次为通识性能力,包括解决问题、操作与实践技能、书写、自主学习、创新创造、批判性思考等能力;最后为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人文素养以及外语能力,外语能力至少在数据显示上为严重过剩。

  

不过,对于数据意义上的匹配度概念需要谨慎,如表1中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人文素养和外语能力较为匹配,但匹配度高并不等于培养质量就高。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真正意义上匹配的前提是专业与岗位的对口程度,如果对口程度很低,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甚至会出现过剩。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毕业生工作对口率并不高,在高职高专毕业生中,认为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比较对口+非常对口”的比例仅为29%,普通本科为50%,即使“211工程”高校也不过53%(“较不对口+非常不对口”分别为:39%、26%和24%,其他为一般)。而如上所述,外语能力随毕业生工作单位的性质而存在明显差异,总样本统计表明外语能力明显过剩(匹配差为0.32)。但是,如果具体到外企工作的毕业生样本,则反映外语能力明显不足(匹配差:政府事业单位0.406,外企-0.203)。这一正一负折射出来的可能不仅是学与用的衔接问题,更可能反映出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体制、课程教学在能力训练中存在的严重缺陷。至于人文素养与艺术鉴赏能力普遍给予低评价,则很可能是由当下社会的功利化倾向所引起的误区,因为人文素养不仅关联到人的生活品质,更是构成有关职业伦理、工作价值、人的胸襟与视野、创新创造能力的精神根基与源泉。

  

总之,以上匹配差分析反映了如下需要我们对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以及过程反思的问题:第一,涉及人格养成、社会交往的非正式能力最为薄弱。调查显示,非正式能力各项匹配最弱,其中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居首位,匹配差为-0.64。在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当今世界,如何与人和谐相处和保持顺畅的沟通,如何学会自我管理与自我情绪控制,如何灵活应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具有适应与变通能力,如何对工作、对他人、对团队有担当,这些被视为“情商”的因素似乎已经超过“智商”,成为影响个体生涯发展的主要障碍。第二,通识性能力存在明显缺陷。通识性能力包括两个维度,一是综合素质,如解决问题能力、创造力、想象力、创新意识、眼界视野和数理思维等,在高校中这种素质的养成不仅要依托通识课程,也与专业教育存在相关。通识性能力的第二维度是通用技能,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书写能力、动手与操作能力、自我规划设计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这些都属于泛能力,几乎融通于整个学校教育与课程体系之中。调查表明,通用性能力是高校毕业生无法适应岗位需求的第二大弱项。上述能力匹配差都在-0.24以上,其中解决问题能力居首,为-0.6。

  

第三,适应国际化、现代化职业场所的能力偏弱。调查中发现,相对于政府事业单位、国企和集体企业,来自外资企业就职的毕业生评价:包括非正式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欠缺都最为严重,大多方面能力的匹配差几乎为在政府与事业单位、国企部门就业毕业生的1.5到2倍以上。通过差异分析发现,单位产权性质、管理体制、用人制度与组织文化等是构成能力需求差异的主因,外资企业匹配差最大,其次是民营企业、自主创业、集体企业、国营企业,差距最小的是政府与事业单位。这种匹配差异格局表明,总体上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明显不适应国际化、现代化企业部门的需求。毕业生外语能力对外(外资企业)严重不足、对内(外资企业以外部门)过剩,表明当前外语教育教学乃至体制存在严重缺陷。  


四、关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结合调查所反映出的基本问题,有必要对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制度做些许反思,在此仅尝试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1.改造校园生活环境,重视人格养成。曾几何时,为摆脱传统教育的社会本位观所带来的个人主体性的丧失、应试教育中学生个性被压抑、人格被扭曲的困境,我们把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视为素质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选择。但本次调查所显露出的问题表明:改革成效很难说尽如人意。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阶段,相对于知识和技能训练,培养健全的人格更应该成为教育的核心目的。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调查所反映出的是整个教育全程而非仅仅高等教育阶段的问题。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目前技术与产品竞争力的弱项不仅在于创新性不足,更在于质量上难以做到精益求精,其根本问题在于劳动者基本素质存在欠缺。我们的教育固然要重视知识传输与技能训练,但更需要关注的是人的健康情趣培养,立业与敬业精神和职业态度养成,倡导个体自由的同时又能强化其责任意识,学会尊重他人并与人和谐共处。


因此,在持续深化贯穿教育各个阶段的管理体制和招生选拔制度改革、为学校与个体自主发展解套的同时,如何全面改造校园生活,为人的精神品格养成营造良好氛围,这是增强学生未来职业生活适应性、使之融入社会并获得更好发展机遇的基础。此外,还需要通过与学业考评结合,倡导学生参与社区、城乡以及海内外志愿活动,通过社会参与培养其社会责任意识与公共关怀精神,提高社会交往与融合能力。

  

2. 确立问题导向,开展通识素养与技能教育。长期以来,由于深受美式教育体制影响,我们往往要么把大学通识教育(自由教育)理解为经典教育,要么视其为文理综合的素质教育。这种仿效所存在的误区在于:把通识教育更多地简单理解为基于多学科知识领会的视野拓展,而素养与能力获得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也正因为如此,即使在通识教育已成传统的美国,鉴于不甚理想的效果,究竟如何设置通识课程至今依旧存在众多困惑。

  

在今天,我们不能把通识素养与技能简单理解为多学科知识与理论的拼盘,而是要求高校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社会、行业与特定领域(包括学术领域)中现在或未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创建多学科融合的问题导向教育。要全面探索基于问题解决,融社会公正、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科学探究、方案设计乃至技术研发等为一体的通识课程项目,以丰富多样、灵活弹性的内容体系与教学方式,力促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在更加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和理性思维能力,并获得各种工具性的技能。

  

3. 以能力为本位,全面改革外语教育教学体制。高等教育阶段与中小学阶段的外语能力培养如何各有分工又相互衔接?在高等教育阶段,是否有必要设立公共必修课?大学外语究竟是一种文化素养与专业能力教育还是仅仅就是语言训练?在外语教学挤占课程资源、学生精力投入最多但效果却极不理想的当下,或许我们真的有必要对外语教学乃至其教育体制予以全面的反思。经济与贸易全球化、战略实施以及我国社会更趋于开放、“走出去”已成为常态的新形势,更强化而不是弱化了对人才外语能力的要求。但是目前外语教育几乎等同于英语教育,英语教学效果又实在难尽人意的现状,迫切需要我们从如下角度展开思考:

  

第一,大学外语教育语种需要多样化,除了英语语种外,其他语种教师与课程资源极为薄弱的局面需要得到改观,以供学生自主选修。

  

第二,有必要取消公共英语作为必修课程的设置,把英语划分为两类课程:一是作为文化素养课程,开设多样化的文学、文化习俗、历史和科普等全外语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供所有学生自主选择。二是根据不同专业需要,加强专业英语必修课程建设。实行外语与专业教学全面融合,强化学生专业阅读、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当然,为配合高校内部外语教学改革,有必要对目前统一的外语证书考试制度改革甚至存废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4. 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动手实践与自主研究能力的培养。实践教育是学用结合、以用促学,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探索新知、发明创造乃至培养各种非正式、通识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并非是应用型人才的独享,同样也是学术性、理论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次调查表明,在涉及大学学习生活中最受益的环节问答中,37.1%选择了校外实习与社会活动,而课堂教学仅仅为13.6%;不同学科与毕业院校背景间略有差异,理科类与社科类选择比例更高,毕业“985工程”高校的学生选择比例较低,但也达到了31.5%。(见表2、表3)


  

调查结果一方面折射了当前高校课堂教学的尴尬,另一方面也印证了实践环节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强化实验、科研和实习等一系列实践环节,应该成为当下高校培养制度改革的重点。建议我国高校在进一步加强传统专业实习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同时,大幅增加投入,全面开放高校实验设备设施,为学生参与研究创造条件;借鉴美国高校经验,创建大量暑期研究项目,支持学生开展自主研究;鼓励学生参加高校教师主导的团队研究,培养其研究素养、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大幅提升高校实习基地建设水平,并为学生参加校外实习牵线搭桥、创造机会;完善有关学籍管理制度,支持本科生的自发创业活动,为其专利发明申请以及创业项目的实施提供制度与条件保障。

  

5. 进一步增强学生专业与课程选择弹性,提高学生求职能力以及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适应性。在如今岗位甚至职业转换越来越频繁的时代,高校尤为需要重视提高学生未来职业转换过程中的适应与灵活变通能力,需要进一步改革教学管理制度,为学生学习期间专业转换与辅修专业学习尽可能创造便利条件;打破目前单一的专业培养规格与方向,为各有志向(学术与就业)的学生创建不同课程体系与选择路向;根据少数学生自我发展需要,不妨尝试探索由学生自我设计、导师予以指导和配合的个性化专业课程体系;吸纳有关企业与行业部门人员,根据行业未来发展需求,共同参与有关专业及其课程的设计。

  

6. 全面改进课程课堂教学形式,以严格学业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如上述调查所反映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总体上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模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当中固然有信息与技术环境变迁急遽、让人不暇自顾的客观原因,但更多原因还来自目前与师生相关的管理制度设计及其执行力度。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改革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敦促教师把工作重心向育人、向课堂教学倾斜,这固然是改进课堂效率的一个方面。但是,相对于美国,我国高校往往疏于或惧于对学生课程学习的严格考核,缺乏必要的学业压力,这是导致高校学生课外学习时间投入严重不足、学习氛围不浓的重要原因。与中小学阶段恰恰相反,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需要通过带有适度甚至重度压力的课业负担来培养,大学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行使的是对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引导、观点论辩与问题释疑的功能。

  

为此,高校及教师在注重教学内容、方法、形式与技术改进,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的同时,应该对课堂教学功能形成新的认识,把课堂教学仅仅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其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并非简单地领会相关理论与知识。让课堂成为学习指导与释疑的场所,真正的学习更应在课堂之外。为保证学生课外学习时间的投入,强化其主动学习与自我承担责任的意识,有必要全面严格学业考核制度,甚至通过增加考试频次和严格考试标准,以外在压力力促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

  


作者简介:阎光才,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上海  200062

  

特别说明:华东师范大学曹妍、李琳琳、刘皛、王文健等老师,博士生宋齐明、李永刚,硕士生严婷婷、黄子明、魏巍等同学在问卷编制修改、调查协调与沟通、问卷方法、数据清洗与处理等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在此谨致谢忱!

 

本文编辑:慕编组成员(小端午)


产权及免责声明本文系“MOOC”公号转载、编辑的文章,编辑后增加的插图均来自于互联网,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内审核处理。


了解在线教育,
把握MOOC国际发展前沿,请关注:
微信公号:openonline
公号昵称:MOOC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上海股票分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