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股票资讯 >这就是中国楼市根本规律,看懂后买房一买一个准!(杭州举个栗子)

这就是中国楼市根本规律,看懂后买房一买一个准!(杭州举个栗子)

2023-05-10 14:56:27




在中国,依靠“劳动”创造财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依靠“眼光”创造财富的时代正在到来。这种情况将加速财富的两极分化,这也是当今社会结构之下的必然趋势!


经过这一轮楼市的高涨和回落之后,很多人都觉的越来越看不清楼市了。而实际上恰恰是几轮波动之后,让我们可以更加精准的找准楼市的脉搏规律。我们今天就以杭州七年来的楼市为案例,做一个规律性总结。为什么不参考北上深?因为那么资本太集中,不具备代表性。为什么不列举其它二三线城市?那么资本太不活跃,也不能反映出总体规律,而杭州的楼市恰恰是中国楼市最佳样本!


很多购房者陷入了迷茫——现在买怕高位站岗;不买又怕踏空,再也买不起;更有不少购房者懊悔,为什么没有在去年出手买房。



谁也无法准确预知,楼市将如何变化!真正能够低位买入,高位出手的购房者,更是少之又少。但我们至少可以通过历年调控后,杭州楼市的变化,总结摸索出一些规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或许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上一轮(2010年开始)连续四年的严厉调控及这波行情的爆发,或许就是最好的例子。





2010年起杭州主要调控政策时间轴








背景:2009年,杭州楼市异常火爆。那一年,房价直线上升,不少楼盘的价格基本翻了一番;月成交量历史性突破万套、土地市场地王频现;楼市投资性比例,也开始大大增加。


2010年杭州房价继续大幅上行,于是在当年4月开始,政府推出了房地产史上周期最长、最严厉的调控(现在的情形与之相似,但调控严厉程度不及2010年)。

1、2010年4月15日:

二套房首付最低50%,贷款利率上浮至1.1倍。


2、2010年4月17日:

房价上涨过快地区,商业银行可暂停发放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


3、2010年10月11日:

开始限购,任何家庭,均只能再购入一套住房;停止购房补贴政策,并三套房暂停发放贷款。


4、2011年1月26日:

二套房首付比例提至60%。


5、2011年2月28日:

限购升级,三类人群暂停购房:已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地居民、已有1套及以上的非当地居民、无法提供一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保纳税证明的非当地居民。


6、2013年4月1日:

明确房价控制目标,增幅不得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幅;续严格执行住房限购限贷政策,必要时可继续提高首比例和贷款利率。


7、2013年11月26日:

二套房首付比例提至70%.


8、2014年:

政策开始转向,限购逐步放开,贷款逐步放宽。











调控期间,杭州楼市发生了什么变化?



从量价走势图中,可以看出几个阶段






一、2010年开始实施限购等调控后,当年的房价还在上升,地王也在继续产生,市场其实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二、在这样的背景下,2011年杭州加码了限购、限贷等调控政策。这一年,成交量发生了明显下滑,降幅50%;但由于惯性的存在,当年的房价并没有出现大幅下跌。


三、经过时间消化,2012年的楼市真正见识到了调控的威力。当年,打折降价现象频频出现,比较知名的楼盘,有大桥西板块方正·荷塘月色(号称龙年首降,起价为9980元/方)、滨江的世茂·钱塘帝景(小户型由22000元/方调至17000元/方),及丁桥的昆仑·天籁(降价至8536元/方)等。由于价格战激烈,2013年房价下滑明显,但同时成交量明显增加。


四、2012年房价的大幅回调,引发市场的回暖,量价双双回升。但因为限购限贷等政策的继续施行,2013年和2014年的房价,虽有明显回升,但也还是低于2010年。





根据这几个阶段的行情变化,2012年显然是楼市的底部,这个期间入手买房,成本是最低化的。


它有两个特点:相比2011年,价格明显降低,但成交量显著回升。换言之,当价格明显下降,但成交量急速上升时,买房的好时机就到了。


通过对2012年月度成交情况的分析,可以进一步验证这一观点。




如图所示,可以看出,降价潮开始成交大涨的3-5月,是最佳买房时机。这个时候的房子,放到现在都已经获得了非常大的增值。





政策鼓励楼市 也是买房信号!





2012年,杭州楼市降价潮此起彼伏,造就了楼市低谷。但在“买涨不买跌”的普遍心理下,又有多少人敢在这个阶段买房。


这个信号难以把握,另外一个买房信号,容易得多——那就是当楼市政策开始利好楼市时,也是买房良机。


相信有大把大把购房者,懊悔于为什么没有在2014年或2015年买房!因为现在回过头看,这个阶段买房的人,付出的代价较低,获得的回报却是惊人的。




那么,这波行情是怎么起来的呢?显然,它离不开利好政策的连续刺激(抛开经济发展等)。





1、2014年7月28日:
解除主城区140平方米以上住房限购,萧山区、余杭区住房限购全面解除。

2、2014年8月29日:
主城区140平方米以下住房解除限购。

3、2014年9月30日:

央行出台房贷新政,对拥有1套住房并已结清相应购房贷款的家庭,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时,按照首套房贷政策执行。


4、2014年10月31日:

公积金将认贷不认房 贷款还清二套算首套。


5、2015年3月30日:

二套房个贷首付比例降至4成 购买2年以上普通住房销售免征营业税。同时,3月开始,央行五次降息、降准。


6、2015年底:



7、2016年2月2日:

首套房首付降至25%,并可向下浮动5个百分点(与公积金首套首付2成看齐);二套房首付比例也从原先的4成降至3成。


8、2016年2月22日:

大幅下调房地产交易环节契税和营业税——二套房契税由先前的3%,降至最低1%,140平方米以上的非普通住宅,购买2年以上免征营业税。


9、2016年3月7日:

省市公积金新政落地,二手房首套首付降至2成 异地贷款放宽至全国。






对于这期间的杭州楼市表现,想必大家都记忆犹新。2015年,杭州楼市创造了新的成交纪录,但房价仅仅是止跌微涨,涨幅低于10%。


进入2016年,在契税、信贷等政策刺激下(还有G20、亚运会双双落户杭州的利好),杭州楼市开始爆发,房价暴涨的速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现在回过头看一看,但楼市政策开始鼓励大家买房时,这个阶段房子是不是值得入手呢!





今年调控三连发 历史会重现吗?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几个买房的关键信号:房价明显下滑、成交显著反弹,政策开始鼓励买房。


那么,今年的楼市调控会是又一个轮回么?





1、2016年9月19日:

杭州市区限购范围内,暂停向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出售住房。


2、2016年9月27日:

土地溢价超100%,出让金一个月内付清;溢价超120%,必须现房销售。


3、2016年9月28日:

暂停购房入户 二套房贷最低首付比例提高至5成。






今年调控政策才刚刚发布,市场反应还需时间,而且也不排除进一步加码的可能。相比上一轮调控,市场真正到降价,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


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历次政策收紧后市场短期降温明显。从上一轮限购限贷等政策对市场影响来看,对市场短期影响较为显著,其中成交量率先呈现回落态势,价格呈现涨幅趋稳-涨幅回落-下跌三个阶段。按照简单测算,一般在7-8个月后,价格会呈现下跌趋势。


对于杭州来说,市场回落大概需要一年左右的周期。



我们判断一个市场是否接近底部,主要是看是否满足这样几个过程:急剧缩量——房价下滑——成交放大并持续一段时间——价格回升。如果这样的情况出现,入手买房的时机就到了。


最后再说几点:





1.市场周期固然存在,但真正能把握住底部的人少之又少,可能依旧不会是你。


2.你要有足够的资金,也要有足够的魄力,敢于在市场下行的时候买入。


3.从长期看,房地产市场还是看涨的。很多高位买进的板块,等到一个行情,也能解套,但不排除个别弱势板块。


4.跟着政府的调控节奏和政府规划买房,一般不会错。


5.自住改善需求,任何时候出手,都是对的;投资有风险,买房亦如此,任何超出个人支付能力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要冒极大的风险。


延伸阅读:中国房价只涨不跌的根本逻辑!

来源:虎嗅网


我们要中国房价的生成机制,它决定了房价不可能暴跌,只会时快时慢地涨:快三年、慢三年、不快不慢又三年。

 

劳动券与筹码

 

,被马克思“批判地继承”。

 

按照他们的设想,劳动券是劳动者付出劳动数量及质量的凭证,它不是货币也不能流通,只能用于换取生活物资,成为在劳动者之间分配个人消费品的依据。

 

马克思说:“在社会的公有生产中,货币资本不再存在了。社会把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配给不同的生产部门。生产者也会得到纸的凭证,以此从社会消费品储备中取走一个与他们的劳动时间相当的量。这些纸的凭证不是货币。它们是不流通的。”

 

在工地搬砖,每搬100块发一张“纸的凭证”,每张凭证可在食堂换一个烧饼。这种“纸的凭证”就是劳动券。

 

由于前苏联、,劳动券不是“空想”。事实上,苏、,至多是借鉴。因此,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后,劳动券核心理念对经济政策的制定仍有深刻影响。


商品房是货币回笼的“大杀器”


以劳动券为理论基础,中国在实践中形成以“货币投放”、“货币回笼”为轴心的经济运行模式,从1950年就开始按年编制“现金出纳计划”。

 

货币投放渠道有:工资、农副产品采购、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费支出、储蓄存款本息支出。货币回笼的主要方式是商品销售、税费、储蓄、邮局汇兑,后面两种属于“信用回笼”。

 

通俗地说,让劳动者搬砖发“纸质凭证”是“货币投入”,用烧饼把“纸质凭证”换回来就是“货币回笼”。所发,“纸质凭证”代表的烧饼比可供给的多,并且在百姓手里越来越多,就会形成“笼中猛虎”。

 

解决的办法有三个:一是“凭、粮票”定量(城镇居民猪肉每人每月2两、棉布每人每年6尺);二是让人家过些日子再来领(鼓励储蓄,采取信用回笼);三是用“高档货”对冲购买力。

 

1961年初,。他说,“现在百货公司什么都要凭证,这不行,要摆出几样自由买的东西来卖”、“出售糕点,一种是便宜的,五角或六角钱一斤,凭证;另外一种是高价的,有钱就可以买”、“高级糖果5元一斤,1亿元只能买1万吨”(苏联给了50万吨古巴糖)。几十亿超发这就这样消弭于无形,史称“高级时代高级糖”。

 

,如今只需要卖一个楼盘!

 

讨论房价不能离开独一无二的国情:第一,房地产的货币回笼作用不可替代;第二,商品房建设用地由政府控制。

 

“人生必需品”的定价

 

任何交易品都可以用下列三种定价方式中的一种,或两种、三种的组合。

 

第一种是普通商品的定价方式,如大白菜,它的价格随供求关系变化围绕成本波动。买家的“对手”是大自然,因为定价的根本依据是生产成本,而生产成本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淘金就是比种白菜成本高。

 

第二类是投资品的定价方式,最典型的是股票,它的价格完全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投资人可以毫不犹豫地买进一只“垃圾股”,只要确信能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

 

第三类是“人生必需品”的定价,原则是在可承受范围内尽其所能。买家的对手是其它买家,卖家定价依据是买家最多能掏多少钱。最典型的是生死攸关的医药服务。假如有一枚药丸可以让重病垂危者多活10年,百万富翁出100万、亿万富翁出1000万,结果是后者服药活下去(花费上千万延长寿命的显贵、富豪大有人在)。还有教育,所有人为父母者会尽可能地会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负担得起10万就花10万,负担得起1000万就花1000万。

 

房子也是“人生必需品”,只要能负担得起,人就会选择适宜的地方居住和尽可能大的面积。一对北京夫妇预计未来30年的总收入是100万,他们多半不甘心只花10万蜗居在远郊,而是会花掉30万买尽可能方便、尽可能大的房子。假如这对夫妇预计未来30年的总收入是600万,他们一定不会只花30万解决住房问题,而可能花200万、300万,尽量挤进交通便利,环境优雅,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资源丰富的区域。大家收入都上去了而且人同此心,于是200万元可以买到的房子就从二环退到三环、四环、五环、六环……并且面积越来越小。

 

人们会尽其所能住得最好、盖房子的土地只能来自“招拍挂”、商品房销售是货币回笼的“大杀器”。这三点决定了房价会随收入增长,不见得同步,时常出现背离,但总体趋势是“同方向波动”。

 

普通劳动者难以享受“剩余”

 

马克思早已说过,工资就是劳动力的成本。通俗地说工资是用来维持生活的而且不会有多少富余,当最好的西红柿5分钱一斤时普通人的工资也只有几十元。现在一线城市白领工资过万者比比皆是,蔬菜则早已涨到4、5块钱一斤。

 

在统计意义上,劳动者总收入约等于劳动力再生费用。劳动力再生费用包括食物、衣物、住宿、医疗和养育后代的费用。


工薪族一生的收入和支出将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一生的工资总额刚好覆盖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的总成本。


未来30年家庭预期收入600万,由于买家之间竞争“人生必需品”的份额将最大化。300万就能解决住房、医疗、养老,剩余300万可用于吃、喝、玩、乐,是不可能的。

 

“剩余”归投资者,打工者的结果就是“空手来空手去”,听起来残酷但却是事实。借用鲁迅的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摆脱悲惨命运的唯一方法是投资理财,获得一部分财产性收入。当财产性收入占到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就可以晋身为“中产阶层”。#这是对“中产阶层”最恰当的定义#

 

“砖头瓦块”是天然的投资标的

 

住房是百姓的“人生必需品”,政府以商品房作为货币回笼的重要手段并抓住“地根”有效控制供给,按理说中国房价的可控、可预测程度应当比较高。使事情异常复杂的是房产还是天然的投资品。


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主流声音”一直强调房产的消费属性并试图否定其投资属性。但房产投资属性不须“敕封”。与“万有引力定律”一样,与“权威”承认与否没半毛钱关系。2001年花50万卖辆轿车,开到2016年成为一堆废铁。2001年在北京通州花50万能买两套房,每套150平米!到2016年,这两套房根本没有被“消费”掉,反而价值超过1000万。

 

假如房价不涨反跌,2016年两套房价值只有30万,房产仍然是投资品!投资品本身就是一个“运输工具”,把财富装入其中驶向未知的未来,涨跌不足为奇。

 

德国的情况很说明问题。德国约有3800万户人口,住房超过4000万套,人均居住面积41平米;生育率只有千分之1.4,预计到2050年人口将从8200万减至7000万,且一半数人口超过50岁。近十年来,德国物价上涨始终领先房价一个百分点。因此,几乎所有德国人都认为房价会跌。

 

据说德国人住房拥有率只有40%,60%的人租房,以致某些人动辄拿60%说事儿。问题来了,60%的德国人不是向其余40%的德国人租房吗?这些人明知房价会跌,还持有2套或2套以上住房,他们没脑子吗?因为德国人曾经目睹1份0.3马克的报纸两年内涨到7000万马克,他们知道“砖头瓦块”可以穿越历史长河将财富传承下去!#尽管在土地公有制国家有些折扣#

 

房产的投资属性使中国的房市变得错综复杂,而中国人财务投资的标的品种少之又少:储蓄、理财、保险、P2P金融、国债、股票和房产……其中最后两项容量巨大、预期收益率高。

 

实体经济不景气,从实业“撤退”的海量资金需要投资标的,2015年流入股市的资金铩羽而归,2016年又涌向楼市。根据前面的分析,中国楼市不可能崩盘,假如商品房因价高而滞销,政府可采取“土地饥饿疗法”在3、5年内少批地,个别地方(比如北京通州)不批地,数年后房市即可回暖。

 

进入楼市的资金相当安全,即便没有赚到多少、甚至赔掉20%、30%,也比在通胀中购买力大损或在股市里赔得血本无归强得多。

 

1000万买进的股票不能吃不能喝,花1000万买房却可让家人安安稳稳地住在里面。10年、20年、30年后这套房值多少钱?假如值1亿,那赚大了。假如值500万又怎么样,30年的房租也要几百万呢。

 

资金涌入楼市,苦了“刚需族”,但为巨量资金找到出口并直接拉到钢材、水泥、琉璃、家装等50多个行业,则成为提振经济的一剂“”。


综上,水木然认为:在中国,依靠“劳动”创造财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依靠“眼光”创造财富的时代正在到来。这种情况将加速财富的两极分化,这也是当今社会结构之下的必然趋势!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上海股票分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