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股票资讯 >每3人中就有1人是精神病?“精神病院第一股”康宁医院A股IPO被否!

每3人中就有1人是精神病?“精神病院第一股”康宁医院A股IPO被否!

2023-05-10 14:56:27

康宁医院23日晚间10点半在港公告,中国证监会发审委于2018年1月23日召开的会议上未批淮本公司建议首次公开发售A股的申请。 预披露显示,康宁医院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民营精神专科医院集团,公司总院温州康宁医院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家获评为三级甲等的民营精神专科医院。


至此,公司“H+A”的上市布局受阻。公司表示,将利用内部资源或其他途径为拟由A股发售募集所得款项融资的项目进行筹资,而这不会对公司的财务状况或营运带来任何重大不利影响。


据说,康宁死于一个问题,发审委问,根据你方招股说明书描述,中国人每3人中有1人是精神病,请问我们几人中哪些是精神病,如果不能如实回答,涉嫌虚假夸大市场容量。 可惜,董秘这时候没有勇敢站出来说:"五个发审会委员,加上四个上会人员,一共九个人,我们这边四个人全是精神病了,你们看比例够不够,给不给过吧。"

早在2015年11月,康宁医院就顶着“精神疾病概念第一股”的光环在港交所上市。上市首日,康宁医院收报49.1港元,较发行价38.1港元上涨27%。这在港股新股上市首日算挺强的了。可随后创出50港元高点后一路震荡下挫,目前已经跌破当年的发行价。

通过在港交所上市募集到7亿港元的康宁医院在2016年年中宣布,计划发行面值为每股1元,发行规模不超过约811.55万股,不超过其全部已发行股本的10%的A股用于满足新医院建设。

针对A股上市计划,康宁医院方面曾表示,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

一是内地资本市场可以让公司获得更多人的认可,有利于提升公司的品牌影响力;

二是A股的流通性比港股要大很多,且内地市场的估值要明显高于境外。


招股书透露的秘密:

行业收入逐年增长,精神病人显好率逐年下降

康宁医院招股书披露了一个似乎尴尬的数据,人们期望看到精神病医疗水平提高的同时,能够减少精神病患病者数量。但是,数据显示,中国的精神病人入院治疗的人数节节攀高,在反映中国精神病医疗服务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精神疾病患病人数的堪忧现状。

招股书称,精神专科医院入院人次从2010年的93.5万人增长至2014年的148.6万人;诊疗人次从2010年的2046.1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3041.2万人次。

最为重要的一个数据是,精神病治疗并未得到较好的显好效果,精神病人的显好率竟然呈现下降趋势。精神病人显好率从2005年的73.5%下降到2014年的66.2%。

截至2017年6月30日,公司实际投入运营10家自有医院,并管理8家医疗机构,公司实际投入运营的自有床位数3050张,管理的床位数1100张。

尽管床位数量众多,但使用率非常高。以其核心医院温州康宁医院为例,2014年~2017年上半年,除了2016年床位使用率低于90%(87.45%),其他时间段使用率均在90%以上,很少有床位浪费的情况。

主要风险

1,存在公共医疗保险支付金额较高的风险。


2,无法继续获评三级甲等的风险。


3,作为一家民营精神专科医院,康宁医院面临一定的医疗事故或纠纷的风险。


这一幕,万万没想到!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东方财富、投行最前线,刚刚,治疗精神病的康宁医院,中国最大的民营精神病院,在证监会第十七届发审委2018年第19次工作会议上,IPO被无情否决。


不仅如此,今天上会7家企业,6家都被否,创下新的单日否决纪录。估计保代同仁们看到这一幕,都快要精神崩溃、进康宁医院了。


就在你看到本研究报告时,有一位朋友编的段子正在朋友圈流传:


审核委员问:发行人材料中说,中国每8个人就有一个精神病,请问今天参与审核的我们几人中,谁是精神病?


发行人:呃……你们都不是。


委员:如不能如实说明,发行人涉及夸大行业空间和市场容量、误导性陈述。


好吧,段子看完,问题来了:


中国13亿人,究竟有多少精神病?


你可能不知道,其实你和精神病,只是一念之差。在中国,其实粗略一算,每6个人中就有1个是精神障碍患者,患病率高达17.5%。


这个17.5%,可不是老夫瞎编的数字,。


根据Frost & Sullivan的报告,中国现时有超过1.8亿人患有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治疗市场,规模预计可达136亿。


作为韭菜,或者金融人士,没准你哪天盯着K线,盯着盯着,突然就会魔障了。有那么一些瞬间,或许还会有从楼顶往下自由落体的冲动。


在北上广深这类房价高、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地方,如果你身处金融行业,那就更要当心。


真的没准,治疗精神病的康宁医院,就是你下半辈子的归宿。


康宁医院,这家来自浙江温州的民营精神病院,在公立医院林立的精神病领域,杀出重围,做出了国内首家精神病连锁医院,并于2015年登陆港股(代码02120.hk)。


虽然今天,康宁医院被否,无缘A股IPO,但是,没关系,对精神病领域有浓厚兴趣的韭菜们,在港股仍然可以找到它的股票。无论能否A股上市,都并不能阻挡治疗精神病这门前景很大的生意。


本案,如果只是让你看一个段子,或者精神病院被否决的噱头,那就没意思了。除了精神病,你还得关注一点更深入的东西。


来,看看数据,你未来要去养病的地方,财务状况如何:


2014年-2017年1-6月,它营业收入分别为2.9亿、3.4亿、4.1亿、2.8亿;净利润为5,119.86万、5,162.19万、6,555万、3,030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015.45万、-506万、4,986万、347.16万。


之前优塾投研团队分析过,无论康宁医院IPO结果如何,医院这个细分领域,都是值得你终身关注的“好生意”。


今天,我们从康宁医院延伸开,把视角放得更广一些,同时在A股、港股、美股三大市场,找一找医疗服务行业的投资标的。


在A股,以爱尔眼科、美年健康为代表;


在港股,以康华医疗、希玛眼科为代表;


在美股,以全球最大医院管理集团HCA、为代表;


接下来,仔细分析一下,医院这门生意的财务特征,以及标的筛选逻辑,看看谁最值得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本案提到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问题,以及上市公司的各种财务套路,建议细研读财务魔术财务炼金术IPO雷区并购之美提前看穿套路,避免被收割。


而关于我们之前分析过的税务问题,可在2月3日-4日在上海举办的税务规划研讨会上系统学习。

优塾原创,转载请后台回复“白名单”


— 1 —

治疗精神病,是一门大生意

从小诊所到三甲医院

再到中国最大民营精神病院


开场前,先普及一个东西。


对精神病的发病率,之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在中国,差不多每8个人当中,就有一个精神病。其实,这个数据不对。


,我国精神心理疾病患病率是17.5%。


这个发病率数据,从最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到最轻的睡眠障碍都包括在内。也就是说,真正的“重型精神病”,患病率没有那么高。医学上统称的“精神障碍”,和民间俗称的“精神病”,并不是一回事。


此外,你看了这个数据,可能觉得中国患病率很高,但其实美国更高,是26.4%,远高于中国。看样子,精神病发病率,和经济发达程度基本正相关。


康宁病院,做的就是治疗精神病的生意,其中包括普通精神科、老年精神科、行为医学科、心身障碍科、临床心理科等,给予精神和心里疾病患者提供“全方位一条龙服务”。


康宁医院的实控人为管伟立,和其妻子共同持股比例30.32%。



管伟立,1987年从温州卫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温州精神病医院当医生,很快展现出在这个领域的天分。


1996年,温州康宁精神康复医院成立,床位五十张。总共的医护人员就4个人,管伟立本人、他太太王莲月,以及1名护士、1名清洁工。


2006年,康宁医院被评为三级乙等精神病院,床位超过420张。


如今,20余年后,小诊所已然变成了三甲医院。


2016年5月20日,康宁医院登陆香港联交所。


截至2017年6月30日,康宁医院拥有10家自营专科医院、管理4家精神专科医院、1家精神科业务医院、一家老年康复医院、2个精神病科室,共有床位4150张,拥有国内唯一一个三甲民营精神病院。


— 2 —

医院的商业模式

重资产生意

折旧、摊销需重点关注


康宁医院,资产中最大的部分,为固定资产(医院大楼、设备)、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与长期待摊费用(医院装修)。


2014年-2017年上半年,康宁医院的几大资产:


固定资产,5310.88万、6507.58万、9766.65万、1.88亿;


在建工程,4985.54万、1.05亿、1.98亿、2.57亿;


无形资产,2243.96万、1.11亿、1.26亿、1.53亿;


长期待摊费用,3684.17万、4449.73万、8885.58万、1.09亿。


看完以上几组数据,给你一个思考题:它们,透露出什么信息?


答案:


第一,2015年在建工程(盖房子)、无形资产(买地)都大幅增加。


第二,一年以后的2016年,长期待摊费用开始大幅增加,说明盖完房子之后,装修费用开始计入财务报表。


第三,很明显,2015年是它扩张的关键节点。


它,是一个典型的重资产公司,而在对重资产公司进行财务分析时,一定要着重关注,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因为,这两个科目中,存在不少利润调节空间。稍做变动,就能大幅影响净利润。


在折旧和摊销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有三点:


1)折旧摊销方法的选择;

2)预计净残值;

3)预计使用年限;


固定资产方面:


如鹏博士,2017年9月,上调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将线路资产的折旧年限有8年,变更为8-15年,通过此处会计估计变更,固定资产折旧将减少3.54亿,预计增加净利润3亿。


无形资产摊销方面:


如乐视网,对影视版权一直采用平均年限法,而同业上市公司均采取加速折旧法,乐视网的会计处理,会减少它的无形资产摊销,从而抬高利润。


回到本案,我们拿康宁医院与同业进行对比,来看它的折旧和摊销,做的怎么样。


— 3 —

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

同业对比谁更谨慎

投资中需要剔除影响


康宁医院,固定资产中以房屋建筑为主,折旧采用平均年限法,折旧年限与净残值如下:



其房屋及建筑物使用寿命为35年,预计净残值率为5%,年折旧率为2.7%;医疗设备使用寿命为3-10年,预计净残值率为0-5%,年折旧率为9.5%-33.3%。2016年,它的固定资产折旧高达1085.45万。


对于无形资产,它采用直线法摊销,具体未披露,对于长期待摊费用,它采用6、8年直线法摊销,具体如下:



2016年,它总共摊销金额为2023.13万。


看完它,我们来对比同业其他代表公司:


爱尔眼科——


2016年,爱尔眼科固定资产中以医疗设备为主,共有7.69亿,当期计提折旧1.4亿,折旧年限、净残值如下:



2016年长期待摊费用余额为3.25亿,对长期待摊费用采用5-8年直线法摊销共计提7364.91万;对无形资产采用直线法摊销,未披露摊销年限。


美年健康——


2016年,美年健康固定资产中,以医疗设备为主,共有9.37亿,当期计提折旧1.08亿,折旧年限、净残值如下:



2016年长期待摊费用余额为3.6亿,对长期摊销费用采用5、10年直线法摊销,共计提1.07亿无形资产摊销;对无形资产采用直线法摊销,未披露摊销年限。



对比三者来看,在长期待摊费用上,康宁医院摊销政策更为谨慎;在折旧计提方面,爱尔眼科的折旧政策更为谨慎。


三家的折旧政策,谁更好,这个问题并没有明显答案。


不过,站在投资机构角度,如果要在标的间进行横向对比,必须剔除折旧摊销带来的影响,因此,在对此类似行业,进行财务分析时,采用息税折旧摊销前净利润(EBITDA)与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对比起来,更为精确。


— 4 —

两处细节

应收账款、影视账款

透视这门生意的商业逻辑


关于EBITDA和现金流,直接上数据:


2014-2016年,康宁医院的EBITDA为8363.54万、9187.77万、12333.35万。


同期,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仅为3015.45万、-506万、4986万。



注意,此处值得你重点关注,并进行延伸思考。


息税折旧摊销前的净利润,大幅高于经营性现金流,那么,这部分现金流,去哪儿了?


答案:在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里。


先看应付账款,对应的是它的上游。


医院的上游为医药、医疗器械公司,医院对于医药、医疗器械公司强不强势,这需要看,其对其可不可以欠款。


对于应付款,我们之前研究过,比较典型的是整车制造行业。


整车制造商,不仅对上游能欠款,甚至还会要求上游供应商在其附近建仓库,进而确保它自己零库存,对零配件随用随取。它们欠上游零配件厂商的钱,对于它的财报来说,就是“应付账款”。


医院,照理说应该同样强势,对于它们的上游医疗器械、医药公司来说,应付账款也是常态。


不过,康宁医院,应付账款并不高,2014-2016年,2382.98万、1997.61万、4327.1万,占营业成本的比例为1.32%、9.38%、15.9%,剔除2015、2016年应付款中的应付款为欠施工队的施工款,对于上游的医疗器械、医药公司的应付款,就寥寥无几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在医院同行业上市公司中,它的话语权并没有很强。


再看应收账款,对应的是它的下游。


医院的下游为病人,大多数情况下,账款不多,但康宁病院的应收账款,却不少。


2014-2016,康宁医院的应收账款为9599.94万、1.23亿、1.43亿,占收入的比例为32.4%、35.81%、34.41%。


看完数据,估计你会有点惊讶:WTF!医院给病人看病,还能让你欠这么多钱?


没错,精神病就是这样特殊。


康宁病院的应收账款多,与它的主业有很大关系,精神病,不像其他外科、内科等疾病,平均住院周期更长,需要漫长的治疗周期,甚至很难分辨是否彻底治愈。


总而言之,得了精神病,就得长期住院,而长期住院治疗,就会导致应收账款多。


这,是康宁病院和其他医院最为显著的不同。


对上游的应付款少、对下游的应收款多,就造成了康宁医院利润与现金流之间巨大的差异。


站在投资机构角度,从这两个细节来看,康宁医院,对上下游话语权都不算很强。


紧接着,你可能要提一个问题:


既然它的话语权不强,那你给老子找个话语权强的来看看?


— 5 —

应收应付

透视上下游话语权

对比A股、港股、美股医院标的


好,优塾投研团队下点血本,给你挖遍A股、港股、美股的公司,找几家来对比一下。让你看看话语权强的医院,或者商业模式类似的健康管理机构,到底有多强。


先来看全世界最牛X的:


Healthcare of America(HCA.N)——世界最大的医院集团、全美最大的连锁医院,几乎覆盖所有领域,主要为内科、普外科、心脏科、肿瘤科、骨科、妇产科,目前市值328亿美元(约合2107.83亿人民币)。


HCA Healthcare, Inc. owns and operates approximately 177 hospitals and approximately 119 freestanding surgery centers in 20 states and London, England.


然后,再来看看中国排名最靠前的:


康华医疗(03689.HK)——中国最大的私立医院,也是中国第一家民营三甲医院,其主治病症为心内科、妇产科、骨科,目前市值35.65亿人民币。


爱尔眼科(300015)——全球最大的眼科医疗机构,主治病症为眼科(近视眼),目前市值555.19亿人民币。


美年健康(002044)——中国领先的体检机构,大数据、大健康概念,主要从事体检,目前市值625.61亿人民币。


这几家公司,我们以应收账款占收入的比例、应付账款占成本的比例,分别来看它们各自对上下游的话语权: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 优塾投研团队)


数据自己会说话,简单翻译一下:


从事骨科、心脏科、肿瘤科、妇产科的HCA,以及康华医疗对上下游的话语权最强。其中,HCA的强势,已经到了极致状态:它的成本,几乎全部都是对上游的应付账款。


这是啥概念?简单来说,已经到了“空手套白狼”的地步。


拿优塾吃瓜店来举例,以前我先从瓜农手中买西瓜,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然后榨成西瓜汁,卖给下游客户。


而现在,瓜农把瓜先赊销给我,我不用先付钱,等我卖完西瓜汁、收到钱之后,再考虑给不给瓜农付西瓜款。


这就是HCA这类公司的境界。对下游的销售周期,已经快于对上游的账期,这样的经营,实在厉害。


其次,治疗近视眼、白内障等疾病的爱尔眼科,话语权也比较强。下游账款很少,对上游的话语权不错。


几家公司排名数下来,再往下是做体检的美年健康。到最后,才是治精神病的康宁医院。


很明显,康宁医院和其他几家,没法相提并论。


— 6 —

医院扩张两大方式

自建、并购


医院这个商业模式,市场容量大、生命周期长、护城河高、定价权高,按优塾投研团队的行业研究框架来看,是经久不衰的好生意。


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可扩张性”,能否复制,快速扩大规模。


我们之前分析过,对“人”、对“医生”的依赖度越低,可复制性越强。这也就是为什么爱尔眼科、美年健康,能够急速扩张的原因。


扩张有两大途径:


1)自建医院,会在财报中的在建工程中体现,但自建医院周期很长,扩张缓慢;


2)并购医院,会在财报中的商誉中体现,直接成型,扩张很快;


扩张路径受各医院主治病症的影响,因而增长快慢不同。


如本案的康宁病院,主治精神病,不同于眼科、体检中心等,对医生的依赖更多,对护理的依赖也很强(因为要长期住院),因此很难快速异地复制,因此,扩张只能选择相对较慢的自建医院。


2014-2016年,康宁医院的在建工程为4988.54万、1.05亿、1.98亿。


从在建工程和商誉的角度,我们再看其他四家代表公司,由于HCA已经处于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不在此处对比之列。


其余三家代表公司中,非常依赖医生的康华医疗(骨科、妇产科、心内科),采用自建扩张,2016年收购物业、厂房花费9045.8万。


而对“医生”依赖更少、对仪器依赖度更高的爱尔眼科和美年健康,均能依靠并购进行扩张。


2016年,爱尔眼科账面存在4.48亿商誉,商誉占净资产比例为15%,美年健康存在7.1亿商誉,商誉占净资产比例为19.8%。


数据比较完,结论就比较明确了:


从可复制性和扩张速度的角度来看,爱尔眼科与美年健康更强。


如果再结合上下游话语权来看,爱尔眼科,明显强于美年健康。


不过,无论爱尔还是美年,比起美股的医院公司来说,无论从市值,还是发展阶段,都只能是小巫见大巫。


— 7 —

透过美国医院巨头HCA

来看医院生意的核心进化路线


你可能又要问了:爱尔已经是全球最大眼科集团,怎么还是“小巫”?


好,来给你看看真正的“大巫”长啥样。


HCA,这家公司,堪称全球医院界的神话,目前,它拥有166家综合医院、3家精神病院和1个康复医院,共计170家医院,总共44290张床位,其医院遍布全美,在英国也有6家医院。此外还有118个独立手术中心。



2014-2016年,HCA营收369.18亿美元、396.78亿美元、414.9亿美元;EBITDA为35.58亿美元、58.61亿美元、67.76亿美元;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44.48亿美元、47.34亿美元、56.53亿美元。


同期,爱尔眼科营收为24.02亿、31.66亿、40亿人民币——单看营收体量,差距70多倍。


但这家公司,如果你按照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去看它的资产负债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你会彻底吃惊。


2014-2016年,HCA的净资产为-64.98亿美元、-60.46亿美元、-56.33亿美元。


WTF!全球最大医院集团,净资产竟然为负数?


是的,你没有看错,它的净资产为负,资产负债率高达116.69%,在A股中,这样的公司,清一色为*ST。


(数据来源:choice)


可是,它,市值约合2100亿人民币,年收现金流约合360亿人民币。


此处停一下,再给你一道思考题:为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答案是:它在不断杠杆回购,进而试图私有化。


2013-2015年,它分别回购了2858.3万股、3199.1万股、2632.5万股,耗费17.5亿美元、23.97亿美元、27.51亿美元。



到2016年,它回购的速度终于放缓了,仅回购了726.17万股,耗费18.53亿美元。



而这样的“套路”,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这样的回购后私有化的行为,在它的历史上,进行了2次[1]。


它先后做过3次IPO,两次杠杆回购、私有化。


这就是神奇的美股,别说并购了,连IPO对它来说都是资本运作的手段,想上就上,想走就走。


据研究医疗领域的作者曹健在《健康界》披露,1961年,First Jr.、Jack C .Massey、Tomas First二世等医生成立了田纳西州建立公园景观医院。


1969年,他们成立HCA控股,旗下有11家医院,进行第一次IPO,以18美元/股的价格发行40万股,到年底,它们并购了15家医院。


1988年,HCA亿51美元/股的价格杠杆回购完成,第一次私有化退市。注意这个时间点,刚好是在1987年股灾之后。


1992年,它第二次IPO。


2006年,Frist Jr.、KKR、贝恩、梅林以330亿美元收购它,第二次私有化退市。


2011年,它第三次IPO,以30美元/股发行1.26亿股直到如今,还在不断回购。


当然,同期的股价,也在持续上涨。画风是这样的: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网)


纵观它的发展史,一面是借助资本市场、加杠杆并购,快速扩张。而另一面,它也具备超强的自我造血能力,现金流极好。可以说,是“产业+资本”的典型案例。


此处,抛给大家一个思考题:


HCA,3次IPO,2次私有化,至今仍然不断回购,它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仅做抛砖引玉,供大家讨论。


最后,回到本案,我们思考一下,在A股、港股医疗服务领域的代表性公司中,谁最有可能成长为HCA这样市值千亿的巨头?


目前来看,爱尔眼科最吻合这样的发展路径。同时,结合上下游话语权对比,以及利润、现金流等基础数据,爱尔也是值得长期研究跟踪的标的。


最后,补充一个声明,本研究报告所涉案例,均不构成任何建议,仅做学术交流,韭菜们,入市有风险,割肉需谨慎。千万不要一把梭。


此外,报告中所涉会计处理案例,均合情、合理、合法、合规,我们默认经过审计机构审计的所有财务数据真实可信。


看看被否的企业


根据安排,今天有7家企业上会,分别为赣州腾远钴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冠东模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挖金客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联生物医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温州康宁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佑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锋龙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当市场已习惯了五成过会率,猜测哪几家企业会被否的时候,“零通过率”的消息让更多的中介机构心生忌惮,感慨“史上最严”。


如果今天是7否7的结果,那意味着,截至1月23日,今年以来发审委共审核34家企业,过会仅12家,17家被否,3家取消审核,2家暂缓表决,过会率仅为35.29%。



从未顺利通过的22家企业的保荐方来看,招商证券有2个项目不幸被否,中信证券、国金证券均为1个项目被否,1个项目暂缓表决


这已经是这一届发审委上台以来IPO企业通过率的最低值,自去年10月17日新一届发审委开工至今,已经审核了123家(包括二次上会)公司的IPO申请,其中,64家获得通过,50家被否,9家被暂缓表决或取消审核,通过率仅为52.03%。


若把时间拉长看,2017年全年,发审委共审核498家公司的IPO申请,其中有380家通过审核,全年IPO审核通过率为79.33%,这相比于此前年均九成的过会率有所下滑。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负责人田利辉认为,今年新股发审态势是多而不乱、严而有序、实力为准,较之往年,发审委的工作会加快节奏,但是态度是从严从细和务求真实准确,从而切实保护投资利益,保障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和茁壮成长。今年作为防风险攻坚战关键时期,新股发审态势只会更紧。


根据安排,24日还将有5家企业上会,分别为北京宇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华智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彩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格林精密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和河南蓝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单日过会率多少市场拭目以待。


新申报企业现“断层”


进入2018年1月份,IPO新申报企业数大幅减少,截至1月23日,新进入IPO队列的首发企业仅为2家,较2017年12月份的91家大幅减少。


这一现象值得关注。一方面,是由于时间关系,在2018年之前申报的企业,财务数据多更新至2017年6月,即去年的半年报数据,2018年之后新申报企业财务数据多更新至2017年9月份,即去年三季报数据,因不少企业财务数据尚未准备就绪,出现了新申报企业的断层。另一方面,断层的出现与发审委从严审核的低通过率有关,相较去年四季度的否决率,2018年的发审通过率一降再降,让不少还没做好准备的企业萌生退意。


毕竟,IPO企业要关注上市成本和上市时间表。上市成本包括筹备成本、人员成本、税收成本、社保成本、激励成本、时间成本等方面,大部分费用都是企业上市后支付的。不管是主板还是创业板,申报期都是三年,三年都要规范运营、规范纳税,保持稳定性,所以企业需要根据目前发审委的审核松紧度,审核速度和效率合理安排时间,在提高上会速度的同时,尽可能的提高过会率。


今年新申报的两家企业分别为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协鑫智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本周共有18家企业上会,若按照当前的审核效率和审核速度,IPO即将迎来“即报即审”,备受各方关注的“IPO堰塞湖”现象将得到缓解。根据证监会最新披露,截至2018年1月18日,中国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480家,其中,已过会29家,未过会451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445家,中止审查企业6家。


这已就IPO高峰期时的900家在审企业项目数大幅减少。对此,市场人士表示,2017年A股IPO发行速度趋向稳定,平均在每月30~40宗左右,这大大提高了新股发行的效率,随着排队企业数量的下降,此前备受诟病的“堰塞湖”现象得到有效治理。


严把资本市场入口质量关


新一届发审委履职以来,审核从严,发审更侧重询问细节,每一家上会企业的问询问题都在4个至5个大类,大部分问题还需保荐机构发表核查意见。


发审委审核内容从注重IPO财务指标到重点关注IPO材料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去年12月,证监会发行部组织在会审核企业的部分证券公司开会,就保荐机构责任意识,持续中上审查企业等问题进行了明确;证监会的处罚力度加大,券商宁愿放弃也不冒风险,2018年才开启,就出现了发审会之前IPO企业撤回申请的现象。


从近期发审委询问的问题来看,持续盈利能力、财务规范、合规风险、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内容,都是审核关注点。其中,持续盈利能力包括产业周期变动、收入、利润、产品、市场、替代性、优惠政策,以及客户或关联方的依赖等方面的内容;


财务规范的关注点主要包括财务基础、税务规范、资金管理、项目预算、票据管理、资产管理、成本费用、制度健全、应收款项、坏账、周转率;


合规风险的关注点,包括企业的历史沿革、股东、实际控制人,股权出资状况,代持、独立性、同业竞争、资金占用、资产权属、经营资质、生产安全等方面的内容;


信息披露的关注点,包括行业分类、产品分类,市场、关联方、重要财务信息、重大差异,组织架构、技术力量、内部控制、董监高信息、事故、处罚等。


有保荐机构人士指出,IPO企业应掌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首发办法中对主体资格、制度健全并有效执行、财务指标、董监高不得有情形是企业应当重点关注的内容。拟IPO企业三类股东,契约型私募基金、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计划,在首发上市的审核中也是被重点关注的内容,,严控高杠杆及多层嵌套,执行穿透核查,预防利益输送。“三类股东”不能作为实际控制人与第一大股东,“三类股东”依法设立并规范运作,,从源头防范利益输送,防控潜在风险,并安排好“三类股东”的退出计划。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上海股票分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