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买入攻略 >薪传| 当“熊孩子”“体验”美术馆

薪传| 当“熊孩子”“体验”美术馆

2023-05-10 14:56:27


微信ID:中国文艺网(china-wyw)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美术馆要以文化传播为己任,不仅要弘扬经典,推动当代艺术创作走向世界,更要把公共艺术教育做成提高全民艺术素质的重要活动,让所有的观众在参观展览、接受美的熏陶的时候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和对文化的深刻理解。


中国美术馆志愿者策划实施儿童教育活动现场


  “我们都在说儿童美术教育可易可难、可浅可深——我们都在做儿童美术教育,如果做不好就会产生误导,必须慎之又慎;教育的方式可以只是看画,但又可以把生与死、物质与精神的主题加入其中。。


,继2016年初以“协调·合作”为主题的首届公共教育年会后,此次年会涉及到美术馆运营、公共教育资源的课程化、面向未成年和成年人的公共教育项目等方方面面的话题。“近年来美术馆办馆理念逐渐从‘展览馆’向‘博物馆’转变,从服务专业人群向服务社会大众转变,加强了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共教育职能,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具有创意的教育活动提升观众的审美水平和创造活力。”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面向少年儿童的美术馆公共教育如何“创新”与“拓展”,成为业界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


跨门类的审美愉悦和全方位的感官享受


在年会期间,,旨在表达对社会弱势人群的关注和关爱。“我们举办了多场为自闭症儿童、残障儿童,还有为打工子弟特别举办的艺术活动。,少年儿童是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服务的重点人群。据介绍,面向广大少年儿童及教师、家长的教育活动近年来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倾向,并开发出“我在中国美术馆画画儿”“我在中国美术馆上课”“艺术家教我来创作”“跨界体验夏令营”等富有创新性的品牌少儿教育活动,同时推出了儿童绘画卡、教师资源手册、展厅学习单、展厅导读手册、亲子探索手册等系列教育材料。“比如我们和剧院、舞蹈学院、音乐学院合作,做了不少绘画、雕塑、书法与舞蹈、绘画与音乐的跨界体验活动,让孩子们享受视听感受间的交互表达。”庞桂馨介绍,基于“听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画故事”等活动的成效显著,中国美术馆在针对儿童的教育方面还会拓展绘画与诗歌、阅读的跨界教育项目。


“为公众的美术馆”,面对冲进馆里的“熊孩子”和“小盆友”,结合藏品、展览等优势,有效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公共教育资源,提升品质水平,让孩子们在美术馆里享受到艺术,激发他们对美术的热爱,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全国各类美术馆一直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文化共建活动中,江苏省美术馆特别为大中小学及幼儿园创建美术教育基地,鼓励学校将学生课堂搬进美术馆,创立了“我在美术馆上美术课”等品牌活动,把美术馆优越的艺术资源与学校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水墨心境初体验”“拓福迎春——我在美术馆画年画”“做出独具艺格的works”“节奏的书写”“让笔意在指尖动起来”“做美术馆里的小小魔术师”……烟台美术馆结合绘画创意的特点,为3至12岁的少年儿童提供完整的艺术创意体验课程,引导孩子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除了已成品牌的体验手工坊、少儿绘画课堂等系列活动,山东美术馆又在2016年新增了儿童教育戏剧体验活动,“美好的模拟人生”活动中,8至10岁的孩子依据个人想法进行表演、尝试与探索——在山东美术馆,“体验”,是针对儿童的公共教育“关键词”:泥塑体验、油画体验、环球旅行情景体验、版画体验……少年儿童们在美术馆“体验”到的是跨门类的审美愉悦和全方位的感官享受。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介绍,学院在参与“高参小”项目(中央美术学院参与北京市小学美育特色教育项目)中,安排孩子们思政课的第一课就是画自画像——通过“体验”创作自画像,引导学生如何认识自己。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美术馆要以文化传播为己任,不仅要弘扬经典,推动当代艺术创作走向世界,更要把公共艺术教育做成提高全民艺术素质的重要活动,让所有的观众在参观展览、接受美的熏陶的时候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和对文化的深刻理解。同时,也要将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服务从馆内延伸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其民族精神的深沉力量和艺术家的神妙创造以不同形式的公共教育活动分享给大众。


成为“过程”的美术馆关注“用户体验”


“公共美育是不同于家庭美育和学校美育的美育方式,利用公共艺术设施——比如美术馆——对公众进行审美教育,能够实现公民与传统、公民与公民间的审美沟通,涵养审美公共性。”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说。在余丁看来,美术馆的教育是一个过程而非产品。


成为“过程”、更为“外向”的美术馆,在如今互联网时代向人工智能时代迈进的当下,已然不是教育者的角色,不是美术馆、博物馆人自娱自乐的平台,而是一个帮助公众进行学习的公共平台。“人是活的教育资源。”首都博物馆馆长助理杨丹丹说。上海新美美术馆馆长助理陈圣泉介绍,新美美术馆的“新美杯”公共教育项目将少年儿童分为4至10岁的少儿、11至15岁的青少年、16至18岁的高中生三个阶段,低年级的教育过程就是激发小朋友们艺术创作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整个活动都会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进行。“评测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创造力有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他个人有什么变化,回归到人性本身才是教育最重要的本质,而不是孩子学到了什么具体的知识。”庞桂馨说。


同样秉持以人特别是以儿童为核心理念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中国儿童博物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旎。“国外的儿童美术馆没有藏品,所以办馆核心是关注儿童的需求——培养儿童对各种各样博物馆的好奇心、对各类型博物馆起到先导作用;它的展览也是以互动展览为主。”她介绍,荷兰罗朋博物馆儿童展区(Tropen Museum Junior)的世界文化展览让儿童深度了解不同国家和城市的文化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海牙市立博物馆艺术与自然展厅将互动学习体验融入艺术教育:博物馆方给孩子们每人一个iPad式的装置,指引他们去哪个展厅进行与作品的“互动”,同时还可以展览自己在观展过程中创作的“作品”。相形之下,美国PEM博物馆(Peabody Essex Museum)艺术与自然展厅不仅考虑儿童的需求,更关照到“儿童的随员”的“用户体验”:展示的海洋动物下面有一个抽屉,装着动物的模型,孩子们可以摸,同时在展板上有一些对家长的指导:在孩子提问时,如果家长不知道答案,就可以根据展板上的提示为孩子作答,让“小盆友”和大朋友都能在展厅中获得艺术与知识。


“中国美术馆最老的公共教育品牌‘我在中国美术馆画画儿’最初是一个一天的活动,最多能承载200多人,后来我们又逐步加入亲子专场、教师观摩专场、线上线下展览等内容,现在这个活动一次能延续两个月,可以吸引两万人参与。”庞桂馨认为,互联网时代,公共教育与线上应用的结合,也许是当下美术馆公共教育有待提升和拓展的领域。而张旎介绍,专为7岁以下儿童“服务”的中国儿童中心老牛儿童探索馆已经开放,“今年夏天,呼和浩特市儿童探索博物馆就将开放第一期”,她说——正如余丁所言,“美术馆、博物馆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公众得到经验的辅助者”——面向“熊孩子”和“小盆友”的美术馆公共教育,如今正以这样的角色,在邀请他们来“体验”。

中国文艺网

中国文联主管主办国家级文艺网站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上海股票分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