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买入攻略 >分级诊疗又出新招了,有用吗?

分级诊疗又出新招了,有用吗?

2023-05-10 14:56:27


导读:南京分级诊疗又出新招,大医院的医生下基层每周至少3天。


作者:大鹏

来源:“医学界”微信号


近日,南京出台了《市医联体建设考核标准》,明确规定,核心医院对医联体内的每个基层医疗机构派驻至少1名临床医师,每周工作不少于3天,不达标的医院将被取消医联体合作关系。


消息传来,在医疗界引发了广泛热议:


@峰:三甲医院的医生下基层,大多只是走走过场,开始的时候来看病的人很多,后来就越来越少了。


@山西一刀:三甲医院的医生习惯性的有问题就让去做什么什么检查,而要做这些检查就必须去大医院,基层没那条件。


@小医生:三甲医院的医生来基层,本质上就是跟基层抢病人,给自己的医院源源不断地输送病人。


@刀客:很多大医院帮扶基层长期没有实质性推进,有“跑马圈地”之嫌。


医改的决策者认为,实现“小病在基层医院,大病到大医院”,是分级诊疗的美好愿景,也是新一轮医改的重要方向。但是,如果基层的诊疗能力提不上去,基层病人“接不住”,那分级诊疗将成为空谈。因此,强基层显得尤为重要。


在目前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缺、缺乏自我“造血”能力的现实情况下,实行医联体,让大医院的医生刀基层医院坐诊,变成了一条“强基层”的路径。不光是南京,北京、上海、重庆等很多省市也都组建了“医联体”,将大医院的医生“下放”到基层医疗机构,武汉甚至还推行了城区大医院专家下基层“一对一”带徒的办法。


但一个现实的无奈却是,基层医疗机构非但没有强起来,反而出现了大量医生正在“逃离”基层的窘境。


要建立持久的分级诊疗体系,吸引优秀医生下基层、到基层、留在基层才是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将优秀医生留在基层呢?在业内人士看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让大医院不断地给基层医院“输血”,不如提高基层医院自身的“造血”能力。


基层为啥强不起来?分析人士认为,一方面,基层的医疗环境和待遇,留不住人才;另一方面,大型公立医院的不断扩张,将基层的“人才”都虹吸了。基层卫生人才的短缺,并非当前推行的“优质资源下基层”所能解决的。“挖人”的战略只是优秀人才的转移,并不增加总量,而医生总量的不足是今后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制约。


据《医学界》观察,科学的现实的解决基层缺人的办法,是建立一个好的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使得要走的可以走,也愿意有人来。


根据中国医院协会此前调查,85.7%的县级医院人才流向上级医院或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中认为“薪酬待遇水平不高”的占到60.5%,成为人才流失首要影响因素。


由此可见,想让医生自愿下基层,还得改革人事和薪酬制度,切实提高医务人员的收入,而不是“强制”他们在基层坐诊的时间。



(本文为医学界微信号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投稿请发邮件至yxjtougao@126.com爆料亦有酬谢!

投稿类型:行医感悟,医院管理,海外医疗,医学科普等。

业务合作请联系:021-58545118


过往的君子给我赞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上海股票分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