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涨幅分析 >中南人物 | 钟掘院士:机械专业中巾帼不让须眉

中南人物 | 钟掘院士:机械专业中巾帼不让须眉

2023-05-10 14:56:27

来源:中南大学新闻网 王宝柱

铿锵玫瑰

钟掘,女,1936年7月出生,河北省献县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任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社会兼职有国家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程与材料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部973顾问专家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华中数字化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长期从事高性能材料强场制造、复杂机电装备设计与控制等领域研究工作,主持财政部产业技术跃升计划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与重点项目、国防预研等项目50余项,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技成果。


先后指导博士研究生30余,硕士研究生40余,博士后10余,所指导的博士生中有1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先后发表论文200余多篇论文被SCI和EI收录,出版专著3本。获有关成果奖励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并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光召科技奖”、 “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女职工”等荣誉称号,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

钟掘院士风趣幽默,嗓音优美,做起报告来真实生动,感染力很强,一直很受欢迎。记得有一次她的一场报告持续三个多小时,整个会场没有一个人中途离场。几十年来,不论是同辈、同事、朋友、学生都愿意与她共事相处,争做她的学生,感受她工作认真,对人诚恳和坚持真理,忠于科研的精神。这正是来源于一个老党员,一个知名老科学家人格的无限魅力。



为国求学,无怨无悔


50年代初,当时还在北师大女附中读高中的钟掘在聆听了总理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后,深深地为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建设所激动,总理报告中关于钢铁工业是国家的基础,机械工业又是基础的基础的话语拨亮了她心中的灯盏。


1955年,志存高远、风华正茂的钟掘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一心一意地选择了机械专业,并顺利考入北京钢铁学院机械系,1960年毕业后分配到岳麓山下的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工业大学前身),从此开始了在冶金机械行业里忘我追求的奋斗生涯。



潜心科研,追求卓越


 1984年西南铝加工厂提出改造2800热轧机,将原来10万吨生产能力提高到27万吨,改造量很大,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为了达到既提高产能,又最大限度节省资金的目的,钟掘从最根本的测试入手,对轧线的每台轧机的薄弱环节、疲劳寿命和工作精度作功能辨识。她创造性地运用现代实验与理论分析方法,在经过反复的计算、论证之后,提出要优化轧制节奏,合理铝锭规格,轴承座等部件改形,增大开口度,形成一个降低改造费用达到目标产能的整体技术参数优化设计方案,该工程按照钟掘的方案改造完成后,不仅年产量由原来的10万吨提高到27万吨,节省资金投入1亿多元,改变了我国特薄优质铝带材几乎完全需要进口的状况。


从1995年开始,钟掘带领课题组改进“电磁外场”,加快了电磁铸轧速度,加强了冷却温度的热场,极大提高了铝材的性能。该项目被国家科技部肯定为是“真正的科研,是向国际一流攀登的科研”。之后,课题组与西北铝加工厂(电磁)和华北铝加工厂(铸轧技术)合作,建成工业化生产线,真正将铸轧速度由每分钟1米,增加到每分钟15米,铸轧板厚度由0.7个毫米增加到2个毫米,使个生产效率提高了3~4倍。该项电磁铸轧道路给铝板技术带来革命性的变化。2001年,这项成果被评为。国际铸轧装备制造商法国Pechiney公司、韩国最大的铝加工企业之一Choil公司都对此项技术作出“世界唯一”的评价,并已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

此后,她发明了铝电磁、快速轧制技术;设计与实践了国内最大的铝材轧机现代化改造工程方案;在亚洲最大的3万吨水压机上实践着5万吨锻造能力的大锻件制造等等,在制造尺度之最大、产品性能之最优、效率之最高的时代指标上,一 次又一次的创造着奇迹。她还创办了国内第一个“电子制造工程”本科与硕士、博士学位点,组织申报了国内第一项微电子芯片封装制造、光电子器件制造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最大微电子封装制造企业联合建立了“微电子封装实验室”,不断为国家21世纪的核心竞争力培养队伍和占领阵地。



巾帼英雄,老当益壮


从事重型机械研究对一个女科学家来说是不太容易的。有人说,机械制造工程领域是一个硬冷的世界。然而,钟掘。这位中国工程院的女院士,却在这个男人的世界里勇于开拓,奋斗不止。


钟掘特能吃苦,身上有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在鞍钢和太钢,年轻时代的钟掘曾与工人们一起抡大锤;在洛铜和武钢,她领着学生在生产线上实习;抢修机械故障时,她在几层楼高的大型设备上爬上爬下,一天下来满身油泥。她的秘书告诉记者,钟院士年轻的时候,女儿还小,当要下厂实验的时候,由于没有人照顾女儿,她就带着只有几岁女儿一起下基地


现在钟院士虽然已经80岁,血压比以前偏高,没日没夜的辛勤工作也使院士的腿经常酸疼,但她的工作热情依然高涨。她坚持以实验室为家,几乎每天都在办公室工作到深夜。钟院士现在每年仍有2/3以上的时间出差、下厂,在全国各地参加学术会议,整日整夜的奔波,有时候出差回来,脚肿的厉害,疼的不敢走路,但她仍坚持一瘸一拐的上班。


“这么大年纪的人了,还这么为她钟爱的科研事业拼命,叫人打心里佩服又真不忍心。”身边的工作人员这样告诉记者。在工业实验现场,她临阵指挥,亲自操作,她虽年过古稀,但为了取得最好实验效果,却依然坚持通宵熬夜。身边的人实在看不下去都劝她去休息,她却坚持不下一线


钟掘院士从上个世纪60年代选择专业到现在,在机械冶金和材料领域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岁月催人老,但院士致力于我国机械和材料工程事业的心却执著不悔,激情依旧。钟掘在她所热爱的冶金机械学术领域里,目光总是跟踪世界最新理论和技术,瞄准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现在,80岁的钟院士还承担大量国家重点项目和课题的研究,带领课题组同志们一起战斗在科研第一线上。



成果斐然,功绩卓著


回顾钟院士的奋斗历程,我深深感到她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是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她的每一项技术革新都倾注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付出。这位中国工程院的女院士凭借她那种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冶金机械事业的饱满热情,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辛勤耕耘,终于在我国冶金和机械制造领域建功立业,硕果累累,成为该领域的奠基人和主要开拓者之一。


钟掘院士在大型材料制造装备,复杂机电系统设计与技术集成,微电子、光电子装备等方向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近50余项,发表论文210余篇,出版专著4部。在金属材料制备原理与技术装备、塑性加工界面技术、复杂装备设计理论与故障诊断等研究中获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做出突出贡献。其中,她发现多种装备驱动系统中存在封闭力流;轧机机组中存在多类机电耦合、工作介面动力耦合;大型水压机运行中的巨大附加载荷;高速轧机的自激振动等事实,提出复杂机电系统耦合设计与解耦控制等相关理论,促进了复杂机电装备设计与运行监控理论的发展;她与课题组的同志一起发明了电磁铸轧技术、快凝铸轧技术,为我国高性能铝材生产的发展开发了新的超常制造模式;她参加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所提出的“极端制造”主题已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她的课题组在新发展的微电子、光电子器件制造方向的研究中发现制造参数与制造体的多种微结构演变及器件性能的定量关系。她主持完成铝工业加工装备技术改造的核心技术研究和设计,推动我国铝加工生产技术进入国际水平;她研究了造成大型金属板带生产设备运行重大设备故障的异常封闭电流,提出单项单辊驱动原理与技术,解决了我国引进的首台钢材热轧机不能正常生产的重大设备问题。她的研究成果共获有关奖励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3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并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女职工”等荣誉称号,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

然而对待这些名利,钟院士却相当谦虚。她曾经说:“个人的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这些年来,如果没有党的教育、领导的支持和同志们的帮助,也就不会有今天的一切。”面对这样一位为党和国家的冶金机械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我们情不自禁的被她不为名缰利锁束缚,潜心科研、无私奉献的人格风范所折服。



传道授业,甘为人梯


钟掘的头衔甚多: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重点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湖南省科协副主席……然而在这众多头衔当中,她最看重的却是钟老师这样一个最普通和不显眼的称呼。


钟教授教育学生的格言是:爱国、刻苦、超越。她建立了一套从实验激发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导学生们在工程实践中挖掘科学问题,激发创造欲望。在教学中,钟教授不仅以她渊博的学识耐心引导、启迪学生的思维与思路,而且特别注重言传身教,亲力亲为。在讨论方案时,她总是耐心地听取每个学生的想法和建议,善于发现学生方案中的闪光点,并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个别辅导,从不同的层面启迪引导学生。

“师者,人之模范也”。一个教师人格高尚,勤奋敬业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势必影响到学生,带动学生去追求理想的人格和勤奋好学的精神。钟院士做为研究生的导师,她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又是无处不在的,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不做权威,不瞎指挥,学生可以质疑老师,是钟掘教授一直提倡的。一次在她讲课的过程中,一位同学对她讲的内容有疑问,她就微笑着让那位同学站起来,鼓励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然后钟教授就耐心的给他讲解,直到那位同学明白为止。她总是把研究生放在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的或基础研究中最前沿的科研领域中培养锻炼,教育他们要有创见、有抱负,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论,不要做书呆子墨守成规。在冶金机械研究所,每隔一段时间,钟掘都要亲自主持全所的学术会议,要每个人作各自领域相关问题的调研报告,既活跃了学术空气,又使大家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启发思路、扩展知识,每个学生也就在组织材料、综合分析、准确表达上提高了水平。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从课程、外语、选题、实验,到审定论文提纲,她都亲自指导。这个过程,导师接近学生,学生了解导师,情感的交流使导师的敬业精神,渊博的知识和人格的魅力得到完美的体现。这个过程,既是学生将专业知识付诸实施,运用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的学术水平得到提高,敬业精神逐渐形成的过程。

作为老师,钟掘教授以其高尚的师德、大家风范和人格魅力深深感染和影响着周围的人。他的研究生深情地说:“阅读钟老师,你能体验到亲切与真诚,一切都是那么平凡,那么自然、真挚。在交谈中,不仅可以领略到她丰富的人生阅历,更能感悟到机械制造与人生观的息息相通、浑然天成。钟老师治学严谨,谦虚随和,对待每个学生都像朋友一样的平等,丝毫不见大师的架子。”


君子重本,本立而道生。钟掘始终将教师作为自己的老本行。她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富有识才之智,爱才之心,用才之道。她识才:一旦发现谁有某一方面的突出素质,便牢记在心,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她特别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特殊品质,对身边学生的爱好特长也相当了解;她爱才:弃小瑕,看主流,关怀备至。钟掘教授对自己的学生特别关心,想方设法为学生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她用才:尽力创造条件,促使年轻人能进入某个领域研究发展的最前沿。钟掘教授身体力行,甘为人梯,为其一手开创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也为教育界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钟教授从教50多年来,桃李满园。学生中一大批已经成长为生产、科研和教学的骨干。她力推新秀,甘做人梯,在培养和造就大批年轻学术骨干的贡献上,亦丝毫不逊色于她的科研成就。



人格魅力,感人至深


她的秘书告诉记者,院士谦和平易、温文敦厚,特别关心人,尤其是特别关心年轻人。对年轻人的教导更像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亲切真挚。她对工作要求严格,但从不摆架子,待人接物透着一股真诚、坦率和信任。她特别看重工作实效,不追求花哨的东西。她要求工作人员塌实工作,看重实效。工作没做好的时候,她会当面给你指出来,并告诉你哪里做的不好,应该怎么做,事后却从来不记在心上。跟她相处,没有太多的顾虑和担忧。她的课题组是一个相当愉快、团结的集体,有着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效的工作效率。 “在这样的集体里工作是件令人兴奋的事,钟院士严谨求实的精神影响着每个成员。她做事公正磊落,大家都十分敬重和佩服她老人家。在院士的带领和影响下,大家的关系相当融洽,科研上互相支持,生活里彼此关怀,整个课题组就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一位课题组成员兴致勃勃这样告诉记者。


生活中的钟院士平易节约,过着普通人的简单生活。儿子已经成家,女儿在外求学,家里一般就只有他们老俩。平时一般在学校食堂吃饭,偶尔在家煮点稀饭,做点小菜。由于科研和工作很忙,院士一般很少有时间锻炼身体,隔三岔五的下厂实验和出差就被院士说成是很好的锻炼方法了。

“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

钟掘院士虽已年过古稀,但仍保持着饱满的工作热情,做起科研来劲头很大。

她对国家和人民的赤子之情,化作对技术的次次革新;对青年一代的拳拳爱心,化作对学生们的谆谆教悔,如高山流水,永润我们的心田。

中南校友圈
在这里,与中南人并肩前行

求各地中南校友活动、文章、照片投稿

转载/投稿联系邮箱: csumedia@163.com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上海股票分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