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涨幅分析 >自闭症儿童行为分析

自闭症儿童行为分析

2023-05-10 14:56:27

一、自闭症儿童行为:

1.社会交往障碍:大部分自闭症病儿婴幼儿期出现对人缺乏兴趣,母亲将其抱着喂奶时,他们不会将身体与母亲贴近,不会望着妈妈微笑,平常不注视父母的走动。6~7个月时还分不清亲人和陌生人,不会像正常小儿一样发出伊呀学语声,只是哭叫或显得特别安静。有的病儿即使1~2岁发育正常或基本正常,但起病以后表现有饥饿。疼痛或不舒服时,不会跑到父母身边寻求食物安慰,或只是拉着父母的手去取东西,而不会以言语或姿势来表示。这种病儿往往对父母离开或返回无动于衷,即使父母站在身边也会与之交往,更不会与父母对视,显得极其孤独。自闭症病儿也同样缺乏相互性社会交往,表现不与周围小朋友交往,更不可能建立友谊。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在自闭症状中表现得较为显著,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自闭症病儿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们的不舒适或需要。稍大的病儿可能会拉着大人的手走向他们想要的东西。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常显得表情漠然,很少用点头、摇头、摆等以表示他们意愿。

(2)语言发育延迟或不发育:病儿常常表现为语言发育较同龄儿晚,有些甚至不发育。报道说,病儿约有一半保持缄默,仅以手势或其他形式表达要求。也有些病儿2~3岁前语言功能出现,以后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丧失。

(3)语言同内容,形式的异常:自闭儿即使语言存在,也同样有许多问题,比如:用脚尖走路。病儿往往不会主动与别人交谈,不会维持或提出问题,或者只会反复纠缠同一话题,而对别人的反应毫不在意。他们常常是在“对”人说话,而不是“与”人交谈,语言交流十分困难。刻板重复性语言及模仿性语言也较多见,和病儿谈话时他常只会重复你的讲话。也有的会在当时或隔一段时间以后模仿电视、收音机或别人说过的话。有些病儿表现为自言自语或哼哼唧唧,自得其乐。另外,自闭症病儿还可语音、语调、语速、语言节律及轻重音等方面的异常,讲出的话怪声怪气或平平淡淡,没感情色彩。有的病儿对人称代词常错用,把“你”说成“我”,或把“我”说成“他”等。

3.兴趣狭窄:坚持同一格式和仪式性强性行为(重复刻板行为)。

1)兴趣狭窄和不寻常依恋行为:自闭症病儿对一般儿童所喜爱的玩具和游戏缺乏兴趣,尤其不会玩想象力的游戏,而对一些通常不作为玩具的物品却特别感兴趣,如车轮、瓶盖等圆的可旋的东西。有些病儿还对塑料袋、门锁、某些水果等产生依恋行为。比如有一个3岁女病儿整天抱着一块儿重2.5kg大红砖,连睡眠时也不肯放开,如硬将砖头拿开就烦躁,发脾气。这类病儿对有生命的东西产生依恋,是很少见的。他们常对物体的非主要特性感兴趣,如喜欢反复摸光滑的地面等。

(2)日常生活习惯不愿被改变:自闭症病儿对环境常常固执地要求一成不变,一旦发生变化就会焦虑不安。对日常生活习惯也是如此。如有些病儿只吃固定的食物,有些吃饭时要求坐固定的位置。有的还喜欢把玩具或物品排列成行,如被搞乱,变得痛苦或大发脾气。几乎所有的自闭症儿都拒绝学习或从事一新的活动。

(3)仪式性或强迫性行为:如扭曲或在面前弹弄手指,拍手。有些病儿花费很多时间沉湎于记忆天气预报、一些国家的首都、家庭成员的生日等。稍大的病儿常反复问同一个问题,和不可克制地去触弄或嗅闻一些物体。这种仪式性或强迫行为在智力正常的病儿中较常见。

4.感觉和动作障碍:病儿对疼痛和外界刺激麻木。

如一个突然的声响在正常小儿会引起惊跳,而自闭症病儿则若无其事。给他们讲话,他们像聋子一样没有反应,很多父母就因为怀疑小儿“耳聋”而初次就诊。在病儿面前站个人,病儿好像没有看见,或只注意看对方的一双手或其它的某一部位。病儿常以摩擦、拍打、撞头、咬硬东西、摇晃或旋转身体等动作以引起自身感觉。病儿对某些刺激又会特别敏感,尤其对汽笛声、吸尘器声、狗吠声以及光线突然变化等异常过敏,常会引起惊恐或烦躁不安。有些病儿手指伤了不会叫痛,而对另行安排轻微的瘙痒却忍受不了。感觉麻木和过敏可在一个病儿身上同时存在。自闭症病儿都坐立不住,动个不停。常用脚尖走路或以跑代走,东张西望,眼神飘忽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还常伸颈,装腔作势做出些怪异姿势,有的病儿还莫名其妙地笑或哭。

5.智能和认知障碍

自闭症病儿的智能约有50%处于中度和重度低下水平(IQ低于49,)约25%为轻度低下水平(IQ为50~70),还有25%可保持正常。一般医院门诊所见的病儿多属于中度或重度,那些轻度或正常智力水平的病儿也许被认为只是脾气古怪,而不作为病态前医院就诊。不论病儿的智商是低还是高,其表现的主要症状均相似,只是智商低的病儿在社会交住和社会反应、刻板行为和自伤行为的程度上更为严重,癫痫发作也较多见。Rutter和Lackyer1967年对自闭症病儿的智商研究中发现自闭症病儿在应用操作、视觉空间技能、即时测验上较优,而在那些象征性、抽象思维和逻辑程序的测验上较差。其他认知缺陷表现在模仿、对口述词和手势的理解、灵活性。制订和应用规则上与智商相同的非自闭症儿童相比,则障碍要广泛和严重得多。此外,智力低下智力正常的自闭症儿童相比,前者认知障碍则更为广泛。有部分自闭症病儿在智力低下的同时又出现“孤独性才能”,在音乐、计算日期、机械记忆和背诵等方面呈现特异功能,被称为“白痴天才”。

6.其他特征

自闭症病儿呈现情感平淡,或与境遇不相称的情感过分或不恰当。他们常出现无理由的哭泣、大声啼哭,并且难以通过安抚使之平息。也有的无故的咯咯笑。对汽车、高楼和有毛动物等一般孩子所害怕的东西而无畏惧感。病儿常出现旋转而不头晕,自伤行为多见。癫痫发作可出现在儿童早期或少年期,以后者多见。 

二、自闭症儿童行为的理论分析:

1.挫折攻击”假说: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John Dollard和Neil Mellor在《挫折和攻击》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挫折攻击”假说。他们认为,当个体遇到挫折时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本文参照案例案主当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出现的攻击行为就验证了“挫折攻击”假说。用这一理论解释自闭症儿童的自伤行为,即可得出“挫折导致自伤”的合理解释。自闭症儿童愿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会引发其攻击性行为和自伤行为。 

2.不合理强化:

自闭症儿童因为认知发展上的迟滞,使他们无法建立“头碰墙-疼痛”的联系,选择自伤的方式来表达不满情绪是可能的。由此我们得出,自闭症儿童的自伤行为一开始很可能只是一个无意间的动作,但是由于家长过分的关注与干预(不合理强化),最终导致了自伤行为频率提高,程度加重,发展为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自伤行为。 

3.生物理论:

生化因素孤独症患儿的多巴胺、5-羟色胺可增高,血浆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高、阿片等神经递质异常,但缺乏特异性;脑组织发现小脑部位有神经细胞迁移的异常,浦肯野氏细胞数量的减少。另有研究报告孤独症可能与大脑边缘系统、杏仁核、海马回有关。还有研究认为孤独症与其出生后第一年内的脑生长速度过快有关。 

4.“冷藏库母亲”理论:

B.Bettelheim(1956,1967)主张自闭症的心因论并提出了“冷藏库母亲”理论(therefrigerator mothertheory)。他认为,自闭症是儿童生活在充满威胁和缺乏母爱的环境中的结果。这一理论给自闭症儿童的父母带来了双重的打击,使他们陷于罪责和不安之中。 

5.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中的理论不是指成体系的有意识的理论,而是指表象心理状态的天生的认知机制。自闭症的“心理理论”说主张自闭症儿童缺乏对思想进行思考的能力,因此在部分人际关系、交流与想象方面导致特殊的障碍,解释解释孤独症患儿三种损伤,对有些孤独症的行为特征,比如兴趣的局限性,刻板和重复行为。最典型的是Baron-Cohen1985)等人进行的“萨丽-安娜”的错误信念任务研究,大约80%孤独症被试在这种任务中失败,而大多数正常儿童和唐氏综合征儿童都能够通过这种任务。即使那些能够通过这种任务的孤独症被试,在更加复杂的错误信念理解测试中,也表现出明显的损伤。LeslieFrith重复了错误信念任务测试的同时,增加了对孤独症患儿正确信念理解的测试,结果表明:在错误信念任务中,控制组特定语言损伤儿童能够全部通过实验任务,相比较高功能孤独症患儿通过率只有28%。在后继的研究中,Perner等人使用了改进的“糖果盒”任务,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这些实验使人形成了这样的观点:与孤独症患者自身的智力功能或者智龄相比,他们心理理论的发展严重受到损伤。Happé对前人研究的元分析有力地支持这种观点,她证实:无论在孤独症患儿还是在智力残障儿童中,通过测量他们的言语智龄会发现,完成一种标准的心理理论任务的可能性与他们的发展水平有极大地联系;当然,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通过这种任务的智力水平要求显著高于控制组儿童。 

6. 执行功能障碍理论

  执行功能曾被定义为“为了能够实现将来的某个目标,保持一种合适的问题解决状态的能力”。后继的研究者们把这种认知能力进一步具体化,认为执行功能主要包括:计划,思想和行为的灵活性,定势-迁移,抑制以及把一个心理表征保持“在线上”(on-line)或者保存在工作记忆中。这些功能的实施必须依靠完整无损的额叶功能。孤独症患儿遭受执行功能障碍的困扰,证据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孤独症患者在前损伤病人使用的索引执行问题测试中也表现出执行水平差,并且固执和重复等孤独症患者的行为特征在前额损伤病人中也有出现;第二,较多的执行控制的直接研究表明孤独症患者可能在对外部刺激抑制前优势反应方面有一些问题。比如在需要抑制前优势反应的河内塔问题和迂回得到任务中,孤独症儿童显示出很差的计划性。自我控制行为的损伤可能是孤独症患者重复和刻板行为的最好解释。由于孤独症儿童自我控制受到损伤,对行为的发生就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进行有效地控制,从而造成某种行为重复不断进行。 

7. 弱中枢性综合理论

这种理论是为了解释孤独症患者的“长处”而不是他们的损伤提出的,这些“长处”包括:某些孤独症患者IQ成绩非常高,在韦克斯勒量表的某些视觉空间或者建构性测试中取得相对较好的成绩,比如积木图案和物体拼凑。Frith和Happé认为这些高峰能力反映了孤独症患者中枢性统合驱力很弱。他们把中枢性统合定义为:在搜索整体意义时整合部分信息的正常倾向,一种关注任何刺激的整体而不是部分的倾向。他们认为孤独症患者正好与之相反,更可能关注局部而不是整体水平。有许多证据表明孤独症患者中枢性统合驱力相对较弱:首先,孤独症患者在镶嵌图形测试中曾表现出他们的速度比匹配控制组更快。Shan&Frith证明孤独症患者在搭标准积木任务中的速度快于匹配控制组,但是如果完整的积木被分割成组成它的部件,控制组儿童的速度加快,这表明:在标准任务中,孤独症患儿拼搭前分割状态的积木关注的是部分而不是整体;其次,孤独症患者中存在一种现象,将无歧义的同音异义词使用在周围有词语的上下文背景中失败,这反映了孤独症患者中枢性统合驱力很弱。此外,在孤独症儿童中还发现数数时列出典型模式的失败以及不能知觉视错觉的倾向,这些都是弱中枢性统合驱力的证明。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民共享教育终于来了,投资1万元,成为合伙人――我们让您一起培养您家族的优秀孩子

自闭症儿童表现与特征

浅谈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方法

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及特点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行为特征

生二胎 美国家庭对大宝的心理建设 如何培养手足情?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上海股票分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