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涨幅分析 >独家 | 《中国名牌》总编辑周志懿:2018期刊业5大预测

独家 | 《中国名牌》总编辑周志懿:2018期刊业5大预测

2023-05-10 14:56:27


本文共 4451 字

烧脑指数:★★★

阅读大约需 15 分钟


媒通研究员 丁鳗



媒通按:在传媒业大转型大震荡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英雄与失意者并出。这是最痛的时代,也是最快的时代,在变幻莫测的进化场景中,那些锐意改革、救亡图存、舍我其谁的传媒操盘手本身就是潮流的方向,其智慧和担当,应为行业最大赋能,应为同仁鼓呼。媒通社将以史家之笔、赤子之心、专业之力,记录这个行业60位先锋操盘手的思想与行动,并将在2018年集成《舍我其谁:中国传媒顶级操盘手访谈录》出版发行。您想了解哪位媒体人的最新思想和战略?您想获得哪方面的一手资料?只要您在后台留言与提示,媒通社将全力以赴找到您想要连接的操盘手。没错,下一个访谈对象,由您来定!


1993年,伴随着“品牌”概念在中国大地的萌芽,《中国名牌》创刊。25年以来,其记录了民族品牌的发展与崛起,也亲历了纸媒的盛极而衰。在这不长不短的激荡岁月里,这份杂志怀揣危机意识和转型信念,不与趋势为敌,即便是纸媒寒冬,也不褪朝气。

 

“2018年前两个月,我们的意向签约合同额已经十分喜人,可以说经营形势实现了根本性的扭转和突破《中国名牌》总编辑周志懿谈及杂志的转型与发展,充满自信,如数家珍。虽然他去年9月才调到杂志社,但上任后有条不紊地推进全媒体转型,这位务实的传媒操盘手,将自己比作“狂奔的狼”,享受着在草原觅食的拼搏乐趣。

 

周志懿是履历丰富的资深媒体人,其1998年进入长沙晚报报业集团工作,先后任广告部副主任、湖南新闻部记者、发行公司副总经理。,先后任《传媒》杂志社社长助理、副社长、常务副社长。2011年6月,调任《中国铝业报》副总编辑。2017年9月,。

 

做过报纸也做过杂志,做过发行经营也做过采访报道,周志懿对于纸媒的转型,有着独到的见解,并且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过去两年间,一批纸媒的停刊歇业震撼人心,周志懿坦然接受了纸介质逐渐衰落的事实,同时也深谙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的革新对于纸媒的重要性,他认为,“纸媒若不改,只有死路一条”。

 

创刊25年的《中国名牌》,目前正沿着新媒体化的方向精准改变。杂志的转型,同样是观察中国传统媒体寻求发展突破的极佳样本。人们固有印象中的小而美、精而深,究竟能够在融合赋能中迸发出多大的能量?这值得期待。

 

对于杂志的未来,周志懿在密切关注之余始终抱持乐观心态。他坚信,《中国名牌》正在迎来春天。只是,不知从何时起,一家传统媒体在凛冬中看到春意,已不是平常事。那么,这位久经沙场的总编辑,究竟有着怎样的魔法呢?


 

媒通社:在都市类媒体专业类媒体都曾有过任职去年,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数月来您在《中国名牌》的工作心得和体会吗?

 

周志懿:之前我是在专业类的媒体工作,实行年薪制,待遇比较高,不用为媒体发展发愁,不用去市场找饭吃。但是在待了几年以后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这种工作状态还是不太符合自我的理想追求,一眼能够望到退休。基于这一点,也正好有这么一个机会,,担任《中国名牌》杂志的总编辑。

 

到《中国名牌》杂志以后相当于回到了传媒的江湖。如果说我最大的体会,应该是有一种回到组织的感觉吧。第一,,媒体氛围、工作环境、社内文化都非常适合媒体人来做事业。

 

第二,,,为推进中国民族品牌的事业以及中国民族品牌的国际化来做大量工作。,《中国名牌》是与民族品牌工程这个定位和领域最吻合的。所以,《中国名牌》杂志也可以说是迎来了非常好的发展契机,我非常荣幸,在这个时候加盟,并成为了民族品牌工程团队的一员。

 

换言之,来到中国名牌以后,就像是一只在旷野中狂奔的狼,虽然可能要自己去草原觅食,但是我能够充分感受到一个媒体人的价值,感受到一种打拼的快乐。



媒通社:今年1月中旬,《中国名牌》全媒体正式上线,请问,在加速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的过程中,杂志社主要会做出哪些尝试?

 

周志懿:《中国名牌》在1993年创刊,应该是全国最早的财经期刊之一,有着非常辉煌的历史,但是近七八年以来,由于纸媒发展下行等原因,这本杂志的影响力出现弱化。针对这种下滑趋势和不景气局面,必须要打造全媒体矩阵。现在的杂志或者说纸媒,基本上陷入到谁写谁看、写谁谁看、谁编谁看、编谁谁看的怪圈。如果不能在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上做一些突破,那么杂志肯定是死路一条的。

 

我们主要做的尝试是,大力地推进《中国名牌》杂志的新媒体化。新媒体化有这么几点:一,加大投入力度,将《中国名牌》杂志旗下的中国名牌网站全新改版,从内容到版式到视觉都全面地改造,依托网站来打造一个中国名牌的客厅。也就是说,通过这个网站加大信息传播的速度,提高杂志与受众互动的质量。二,,我们把这个频道的内容做到极致,做精、做透、做深,这样的话,我们不需要搞自己的客户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做品牌的拓展和延伸,壮大《中国名牌》实力。,平均阅读量在40万以上,高的能够达到200万,很多稿子都能够达到100万以上的阅读量,相当于极大地提高了杂志内容的传播效果和传播力度。

 

第三是让《中国名牌》杂志和人民网、新华网、搜狐、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新浪等各大网络平台来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特别是在版权互换这一块。我希望杂志社的内容能够实现无所不在,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第四就是在微信公众号传播方面,我们也在研究和探索微信公众号如何对杂志传播内容建设起到增益作用。


当然还有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努力,目前我们已被确认为这个工程的官方刊物,杂志的内容也能获得更多传播渠道。




媒通社:都是纸媒,都在寻求转型突破,在您看来,杂志的转型与报纸的转型存在不同之处吗?

 

周志懿:我个人认为存在较大不同。同样是纸媒,杂志的出版周期要比报纸的出版周期长得多;杂志的成本比报纸的成本低得多;杂志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比报纸所承担的人力资源也要小得多。所以叫“船小好掉头,杂志就是做精、做深。相对来说,杂志的转型比报纸的转型要更容易一些。


 

媒通社:《中国名牌》走过25年这份期刊在迎接春天此话展现了杂志社内部对于未来发展的自信,在式微语境下,行业需要这种乐观态度,那么您认为所谓的“纸媒寒冬”这一说法是否成立?

 

周志懿:毫无疑问,纸媒寒冬这个说法是完全成立的。当然这其实是社会发展的正常过程,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任何一种新的媒介形式的出现,都必然带来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远不只是说媒体形态新的变化。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应用,作为纸媒,特别是作为纸介质,其对环境的污染,对资源的消耗,以及承载内容的局限性和传播的滞后性等,这些缺点自然被暴露和放大。

 

所以,以纸介质为载体的传媒形式遭遇寒冬,或者说被这个时代所淘汰,这是一个正常的过程,我们要正确、坦然地对待这一局面。

 

至于说《中国名牌》迎来春天,我们不是在盲目乐观,而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把它定义成一个期刊。所以我们原来叫《中国名牌》杂志,现在叫《中国名牌》全媒体。我们已经突破了那种以介质来界定媒体的观念。我的观点是,《中国名牌》如果不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品牌,不把自己作为一个品牌来运营,那么它同样是死路一条的。

 

所以《中国名牌》这个全媒体在我的眼里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市场主体身份的公司,一家公司可以有各种产品,我们靠产品去打天下,而不是仅仅靠杂志,杂志更多是一个基础和存在的方式。2018年刚刚过去两个月,《中国名牌》杂志的意向签约合同额已经有了新的突破,这个势头还是非常喜人的。




媒通社:纸媒的存续与经营息息相关,同时传媒与品牌建设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诸如《中国名牌》这样的品牌财经期刊,是否具备在融媒体时代进一步增强变现能力的优势?

 

周志懿:事实上,《中国名牌》这样的品牌财经期刊才最具有增强变现能力的优势,为什么呢?第一,中国名牌的独立IP,而且依托国家级通讯社的主管背景,中国名牌这四个字天然就具有一种权威性和品牌价值能力。第二,这样一个全媒体定位,又紧密地和整个财经行业相关,这里面可以涉及到培训、智库、论坛、会议等各个方面,经营渠道多样。


值得强调的是,媒体一定要从线上走到线下,要加大线下运作的力度,充分将传播的能力和资源整合的能力、和品牌拓展的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名牌》一方面在期刊和新媒体的传播上做深度文章,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强力打造和运营《中国名牌》这个品牌本身。这意味着,努力通过品牌去变现,不仅要做好线上产品与传播,我们会到线下去拓展,与广大的企业家和品牌交朋友。



 

媒通社:您是资深的传媒观察专家,对于纸媒转型,您有什么新的见解吗?

 

周志懿:我好像在很多年前就提过,报纸不改革,将会是死路一条,当时我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现在应该说是验证了。现在要进行媒体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因为这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如何提供有用的、有价值的信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做大媒体的影响力,这成为关键。

 

报纸要寻找新的发展路径,他在内容上一定要精耕细作,有专长和独特卖点,而不再像原来那样漫天开花,那样可能定位并不精准,相当于所谓的泛大众传播,这种模式已被事实证明没有市场。

 

我们现在都在讲媒体融合,,通过媒体融合如何实现转型。其实,所有的媒体,归根结底是围绕人来服务的,如果没有人的支持,没有人的接受,没有人的体验,那么所有的媒体都没有任何意义。


个人认为,要想得到新的发展空间,媒体有三个基本路径要去做。第一如何到达,就是你采取什么样的介质,如何精准到达,如何实现有效阅读。

 

第二个方面是如何影响。首先,在源头上有优质的、具有独特性、具有高度分享价值的内容;其次,一定要注重良好的用户体验,深入人心;最后,一定要有方便的互动方式,让受众用户感觉到被尊重。

 

实现了前面的到达和影响,第三步就是如何开发的问题。从经营的角度来讲,我们的用户都是媒体的客户资源,也都是我们的大数据来源。我们不能只把他们当做普通的信息受众,还应该把他们当作各种生活需要的主体。那么,我们能否依托现有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各种跨界的技术和理念,开发可将媒体品牌链接在一起的深度的用户需求,这就是我们媒体的本事了。在深度开发用户需求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寻找到一种新的盈利模式,这没有任何问题。


最后需要再强调的是,从线上走到线下,大力加大线下的开发力度,如何实现线上和线下的完美整合,这对于任何一家媒体都是非常重要的。


 

 

媒通社:有业内人士分析,2018年报业可能迎来关停并转潮,您怎么看待这种判断?2018年的杂志期刊行业会涌现什么趋势吗?

 

周志懿:我认为这是必然的,相信大家也已经注意到,阅读纸媒的人现在已经很少了,这意味着如果是死扛的话,扛不住。除了党报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之外,其他许多晚报和都市报等市场化报纸很可能会迎来艰难度日的情况。即便是党报,其影响力的延伸也主要是通过新媒体的方式。

 

2018年的杂志期刊业,我认为也同样会面临类似的局面。一就是纸介质式微,大量的期刊会陷入一个生存艰难的状态。当然,杂志和报纸又不尽相同,我刚才说过了,杂志成本相对较低,那么生命周期可能会更长一些。


第二,即使大部分杂志能够维系生命,其影响力和传播力也会进一步降低。


第三,大量的杂志和期刊会大力推进新媒体化。虽然名字没有改变,品牌还是原来的品牌,但介质形式、生态以及盈利模式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第四,还会出现一种趋势,就是强者恒强。真正有影响力的期刊品牌依然会保持很高的竞争力,这里特别强调的是那些极具专业性和权威性的科技期刊,会依然强势,因为这是别的领域难以替代的。


第五,传统期刊业的经营模式,比如论坛、会议包括评奖,会面临巨大的挑战,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期刊杂志会迎来新的转变,像牛文文创业黑马的上市,应该说是期刊转型的一个非常生动的案例。


很多读者还没有阅读后点赞的习惯,如果觉得媒通做得不错,记得点个赞鼓励鼓励噢。




本文由媒通社(ID:mts1000)发布,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欢迎亲们转发到朋友圈。咨询邮箱:mts100@126.com。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上海股票分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