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涨幅分析 >2016股市人均损失20万,中国经济的出路在哪里?改革是否可以让利于民?(深度好文)

2016股市人均损失20万,中国经济的出路在哪里?改革是否可以让利于民?(深度好文)

2023-05-10 14:56:27

i投资

i投资(微信号:itouzi8)“VIP会员俱乐部”旨在搭建专业的产业链研究社群。通过汇集产业专家、行业分析师、PE/VC、上市公司及实业高管和职业投资人,一起进行深入、全面、前瞻性的产业链研究,发掘股权、股票市场的投资机会。申请加入VIP方法:请加小荧个人微信,微信号:itouzi5,加入时请标注:vip+姓名+公司+职位+手机


作者:格隆、陈恩挚

来源:金融五道口


导读: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市场现状的统计,如果已经知晓,建议重点细读第二部分,对于中国经济出路的思考,第三部分,是希望改革的同时,是否可以让利于民的思考。

一、2016股市人均损失20万,散户怎么活?

导语:A股近日多次盘中跌破3000点。去年12月31日,沪深两市的总市值为52.92万亿元,而目前两市总市值只剩下42.89万亿元。中登公司数据显示,目前持有A股的投资者为5032万户,按此计算,新年以来股市投资者账户平均损失19.94万元。


,再出新政释放市场活力。证监会称,注册制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会一步到位,此前新股发行受理工作不会停止。大部分市场人士认为,尽管经过此前突发性大幅下跌之后,目前市场利空因素正在消退,春节前A股在3000点附近做阶段性底部震荡概率较大。

1,再推出一批简政放权改革措施,让市场活力更大释放。不少分析人士表示,从央企整合等领域可以看到,改革政策将会加快步伐,有利于尽快释放经济增长和转型的阻力。

股市人均亏损20万


宏观面暖风频吹,进出口数据也双双回暖,但上证综指依然举步艰难。主力资金单日净流出444亿元。沪指3000点作为重要的心理关口,对投资者恢复信心有重要影响。但是,仅时隔4个月,A股近日却多次盘中跌破3000点。

新年以来,沪指跌近600点,跌幅为16.66%。去年12月31日,沪深两市的总市值为52.92万亿元,而到昨日收盘,两市总市值只剩下42.89万亿元,损失了10.03万亿元。中登公司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持有A股的投资者为5032万户,按此计算,新年以来股市投资者账户平均损失19.94万元。

新股发行受理不停


近日,有市场人士认为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会对市场估值产生影响,成为A股持续下跌理由之一。不过,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13日表示,注册制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会一步到位。且当前证监会除了做好注册制的各项准备工作外,将继续按照现行规定,新股发行受理工作不会停止。

邓舸指出,,并不是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的起算点。,制定相关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前,证监会相关规章规则的起草工作正有序进行,待各方面条件成熟后,将按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A股走势

目前中国经济走势很可能就是L形,未来估计进入横盘调整的新常态,预计会持续两三年左右。因此,如果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A股整体上还会继续在底部盘整。

但短期而言,政策利好、外围股市企稳以及人民币汇率波动压力下降,依然使七成分析师看涨一季度A股。其中,有26%的受访者认为一季度中小板更有投资机会,钟爱创业板的也有24%,看好沪深主板的只有21%。这说明大盘开始进入震荡整理期,但多头信心仍然不足,所以市场很难发动大级别的反弹行情。大多数市场人士也认为,市场恐慌情绪犹在,仍需一段缩量整理和恢复信心的时间。

历史数据


一.2007年2月26日 上证指数首次收盘站上3000点,此后回调了15个交易日重回3000点。

二.2008年6月12日成为2008年熊市以来首次跌破3000点。

三.2009年8月17日,沪指再度大跌并失守3000点,此后震荡直到2010年4月22日大跌击穿3000点。

四.2010年11月16日再度失守3000点。2011年4月25日又跌破了。

五.一直到2014年12月8日收复3000点,经过小幅震荡,直上5178点。

六.不过,在2015年8月26日再度回到3000点以下,指数当天跌至2850点。

七.2016年1月13日,上证指数重新击穿3000点。

二、中国经济的出路在哪里?(深度好文)

很荣幸能应邀和大家做一次沟通。大家都是做风投的,属于金融圈最聪明的那一批人。我把这当成一次闭门会,所以没有准备稿子,纯粹即兴口头发挥我的一些思考,有一些我自己都没有答案,因此很可能会不着边际乱说,存在词不达意,甚至逻辑不通的可能,大家包涵。但应该没关系,分享思维火花就是好事。人类最大的惰性与罪恶,就是不愿思考。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重要。

我主要谈谈我与市场非共识的几个点。市场共识的,就没什么谈的意义了。只要是投资,无论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超额收益都来源于你对非市场共识的那部分的理解与布局。或者说,来源于预期差。市场没有预期到,你提前预期到了,你可以先买(或者卖)。市场预期到了,你比市场理解更深入和透彻,你可以重买(或者重卖)。投资本质上还是个博弈行为,价值锚只是提供一个博弈的支点。

首先谈谈中国经济的出路。目前中国经济是个大的拐点,资源红利、环境红利、人口红利、全球化贸易红利都在消失,三期叠加,结构转型,政府主导和重点投入资源的老经济难以为继且迅速凋零,新经济尚无力担纲,经济怠速乃至失速等等,这些都是市场共识,出租车司机都能讲出来,我们讨论就没意义了。我们需要讨论的是,经济到底会去往哪里?未来十年乃至三十年,出路何在?

现在的问题是,需求在一夜之间几乎消失,没有人知道经济会滑向何方?以及哪里才是中国经济的底?我们是,。事实上,经济状况可能比我们看到的还要糟糕很多。2015年GDP增速7%,但用电量增速是0.5%,这两个数字一对比,你是不是会脊背上发凉?,才能把7%这个数字给圆出来啊?

对中国这个经济资源高度集中在公有体系内的框架,经济真出大问题的时候,民间是没有改变这个趋势的能力的,还是得靠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因为资源绝大多数掌握在政府手中。所以我们看到,政府也责无旁贷在做各种努力,降息,减税,资本市场助力融资,供给侧改革去产能,人民币汇率浮动,国企混改,鼓励民间创业等等。

这些有用吗?有。有大用吗?没有!

为什么我会下这么确定的结论?原因很简单,这些都是战术修补,治个头疼脑热问题不大。但现在中国之病,是对过去30年增长方式、增长速度的一次总的清算与调整,是一次刮骨疗伤,是要动筋骨的。是故,疾不在腠理,不在肌肤,不在肠胃,“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小修小补,断不可能解决问题。

过去30年,我们创造了年均经济增长双位数的“奇迹”。我之所以把奇迹打上引号,是因为,第一,以中国这样一个国土、资源、人口三大优势兼具的大国,经济增长数据天经地义就不应该太难看。人就是生产力,尤其是从无宗教信仰,自古经商、致富,治国、齐家思维深入骨髓的中国人,就算你政府什么也不管他,他都会天生给你创造出GDP出来,一加总,就是个庞大的量。更何况,我们30年经济增长的起始基数是如此之低。上市公司EPS从亏损,到1分钱,到1毛钱,增长率就是1000%,这增长率够吓人吧?但对于万千宠爱集一身,13亿人的钱堆积起来养的区区3000家中国上市公司,这么好的资源,你只要不乱折腾,何至于差啊。你要再叫苦,让那些成千上万没有上市,得不到廉价资金支持的苦逼公司情何以堪?

第二,我一直强调这样一点,30年太短了,短到根本无法说我们过去的成绩具有可复制性,短到根本无法说我们采用的模式具有时间耐久性与普适性。事实上,1820年的嘉庆年间,中国GDP曾经是全球的三分之一,过去两千年,中国几乎一直是全球最强大的国家,除了近代史屈辱的200年。

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在慢慢恢复我们祖先的荣耀,只是现在好像出问题了,而且问题还不小。问题在哪?

模式

我们实行的是公有制,其实践中的表现模式则是一种经济学理论中最经典的代理制,将绝大多数资源集中在一起,由少部分人代替全体人持有和运营。这种模式的本质是一种集权。我是学经济学的,所以我不用集权这个词,而用“集资源”——将资金、土地、矿藏、劳动力、政策等等有形、无形资源都集中在一起,统筹运营。这就是我们过去一直的经济运行模式。如果这代理运营,恰好选择的方向基本正确(偏离经济规律要求不太远),就能有效集中合力,在短期取得很大成效。尽管这种模式下天然会产生因监控缺失而导致的漏损,但在一个时间段内,再大的漏损,相对成绩,问题也不会显得那么扎眼。

这种集中资源办大事的代理公有制,其本身逻辑也没有问题,至少在人类历史上尚未被完全证伪过。问题在于,这种模式在某一个核心关键变量发生变化后,会立即、很确定地反过来,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桎梏。

这个关键变量,是人口。

包括了三个细分层面:

1、人口的数量;

2、人口的质量(核心是年龄,而不是教育水平);

3、人口的创造力;

我在大学学了10年的经济学,其中4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6年西方经济学。以我不太成熟的总结,我认为人口是解释几乎所有经济现象与问题的钥匙任何国家、地区,其经济的未来,从其资源与人口流向(主要是人口,因为一般资源是随着人走的),就八九不离十能解释清楚。为什么东三省房价肯定会跌,因为每年东三省净流出人口80—100万。为什么深圳会比香港有前途?很简单,香港人口几乎不增长了,而深圳每年流入的本科以上年轻人超过100万。香港人口平均年龄43岁,深圳只有33岁。为什么日本几十年经济零增长?不是政策,不是不努力,那是因为日本是一个比香港还老的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25%,75岁以上接近13%。

回到中国。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增长的解释变量很多,但根本核心逻辑,还是人口红利。对农村近乎掠夺式的城镇化,进一步把庞大的与土地剥离的农村人口推到了市场上,更强化了这种人口红利效应。

我们的理论界在大多数时候会强调中国模式。回顾过往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我们会发现一个悖论:我们习惯于把过去三十年的经济成就归结于政府对资源的全盘把控、对经济的深度参与、人为设计(所谓的五年计划)与管控,并把这个归结为“中国模式”。而且经济发展越有成绩,就越强化我们这种政府深度参与的“中国模式”情结。很少有人反向考虑,我们过去三十年的成就,是否恰恰是因为政府不断放开管制,不断减少对市场干预,而给了每个个体充分发挥创造力之空间的结果?

很明显,这个模式现在不太容易再玩下去了,那是发生了什么变化?

人口。人口是解释几乎所有经济现象与问题的钥匙。

回到我前面说的关于人口红利的三个细分层面。

第一,数量。不增长了,尤其是适龄劳动人口数量不增长了。这在经济学上叫“刘易斯拐点”。这也是国家短短两年之内把“严格一孩”,改为“单独二孩”,最后放开成“全面二孩”的原因。急了。但这个暂时是不可能有成效的,愿不愿生是一方面,最关键,人不是速生豆芽菜,从出生长到能干活,是需要相当时间的。

第二,质量。下去了。这个质量,不是读没读大学,是指平均年龄。勤扒苦做的中国人,只要还有一把劲干活,不管读没读书,他都能创造出可观的财富与GDP。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当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比重达到8.8%。而按照惯例,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的人口结构即可称作老龄化社会。中国未富先老,而且这个状况只会越来越严重。,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020年将提高到13.6%, 2050年则高达30.8%(应该是这个数字,我记得没那么清楚了)。日本这个国家这么多年的沉沦,无他,就是太老了。

以上两条就算都出问题,只要第三条不出问题,我们的人口红利仍将继续,我们的经济仍将保持足够活力。

问题在于,第三条,也就是人口的创造力,一直都是被严格束缚和压制的。这就是我们目前经济困境的命门。

不是说中国人没有创造力,而是说创造力是确定受制于资源边界的。简单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个体创造力的空间,取决于你对资源的占有或者处置空间。但在“集资源”的中国代理公有制模式下,全社会有形资源的80%以上,无形资源的90%以上掌握在数量不多的代理人手里,并以一种格式化的“公有”烙印,严格固化、锁定在一个天然相对更低效的领域。

在经济学里,这叫“资源错配”。不过没有关系,资源错配在经济领域是常态,只要有机制和途径能纠正这种错配,让资源流动起来就好了。但在中国目前这种模式下,这种纠偏机制与途径是没有的,中国最大的那块资源无法流动,是死的。

这是中国经济最大的死结。

你问现在任何一个国企领导,他最怕的指控是什么?不是经营不善,不是,不是裙带关系,不是生活作风,这些都是软约束。有一条红线是绝对不能碰的:被人指责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你把资产折腾光都可以,但绝对不能让它以任何方式变了姓,形式上的也不行。

这意味着,过去在有限资源空间下已经折腾到极限的市场个体,未来将不可能得到新的资源扩张与补给,也就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最后一条路径被卡死。

我把这种状况命名为未“充分资源”。西方经济学里是没有这个概念的,因为他们的所有经济模型假设里,资源都是天然会流动的,在解释人口红利时,他们只有“充分就业”这个概念。

其实公有制并不需要严格形式上占有多数资源。新加坡事实上是典型的公有控制,但政府并不占有多数股权。港府也只占有港交所7个点不到的股权,但他能任命多数董事,从而完全控制港交所的大方向。

我的基本判断是,如果中国当前这个公有模式中的形而上成分不加以修正,如果中国最大的一块资源继续处于静止固化状态,中国经济最有活力和创造力、也是唯一能做指望的那一块仍得不到资源补给,中国人口红利将彻底消失,中国经济将确定告别曾经的辉煌,从此泯然众人矣(中国5%的GDP水平,实际就是大多数企业勉强度日的状态,因为中国有太多的无效GDP)。

但如果能突破条条框框约束,突破形而上学的意识形态约束,对资源束缚做出果断调整,在维持公有制的前提下,让固化的资源流动起来,去往该去的地方,让制约市场个体创造力的资源边界大幅拓展,凭中国人的创造力,则中国经济完全有望重回双位数增长轨道。

这是中国唯一的战略出路。其他,都是聊胜于无的战术修补而已。

三、股市反弹关键在政府让利于民

由于历史原因,真正的注册制确实会降低壳资源溢值。但是,作为资本市场改革的重头戏,注册制已经迫在眉睫,不可拖延。所以,眼下,是否也可以考虑对投资者进行补偿,以换取支持呢?我觉得非常可行和必要。

注册制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会造成新股大规模扩容。”1月13日晚上,证监会发布消息。

不知道其他人看到这则消息有何感受。说实话,我的心拔凉拔凉的。所谓,开工没有回头箭,改革切不可拖延。如果有关部门要考虑市场承受力,可以借鉴股权分置改革,让利于民“支付对价”,比如暂停印花税等等。让利股民的方法有很多,具体方案可以研究。

这几天,A股连续暴跌,估值中枢下移。其实是推注册制的好时机。否则,若在四五千点时推注册制,恐怕对市场冲击更大。不管如何,眼下,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改革,A股上涨的动力是什么?

1月14日,A股强力反弹,我不知道这波反弹会持续多久。不知道是不是有国家队入场。不过,反弹的时候,大家应该问自己,如果涨一点回来,愿意清仓走人吗?

A股什么时候开始涨?

记得在去年10月中旬,在市场比较热的时候,我写过一篇专栏文章《注册制推出之前难有大行情》。我当时只是认为市场应该涨不动了,没有趋势性机会,但最近跌这么凶,也出乎我的意料。

这几天,股市跌了很多。不少朋友纷纷问我:A股什么时候开始涨?什么时候有趋势性机会?

对于这个话题,我们首先要回答A股为什么跌。股票投资投的是预期,我的感觉是:回顾近半年三次暴跌,原因各异,有各自的导火线、特点和表现形式。不过,深入探究,你会发现有一条主线贯穿三次暴跌,即“信心出了问题”。现在想来,估值其实是动态的,信心没有了,估值就显的特别高了。

先说去年6月的那次暴跌。那一次可以理解为:相关改革的进程和速度跟不上A股的上涨节奏,跟不上民众的期许,使信心开始动摇。

第二轮暴跌,也就是从4000点跌到2800多点那次。一个重要的背景是:救市过程中,“暂停IPO”、“大股东暂停减持”等举措,临时改变游戏规则,与改革方向背道而驰,很可能破坏了改革的预期。这多少会让市场参与者感到迷惑和不安。与之相对应的是,证券股引领了第二波暴跌,非常惨烈。

至于最近的下跌。有人可能会很纳闷,熔断暂停之后,为可暴跌会继续?对此,与机构朋友交流时,有分析认为,“熔断机制”出状况后,证监部门压力比较大。他们的预测,未来将趋向保守,从改革转向维稳。因而自然信心不足。

由此分析可见,在资产荒及无风险收益率不断下移的大背景下,什么时候投资者的信任和信心恢复,什么时候A股开始涨。

左右信任和信心有很多原因,回想2014年之后从2000点到5000点的那一波暴涨,我觉得核心的因素和动力不是IPO节奏,不是大股东增持或减持,也不是人民币升值或贬值,更不是经济加速上涨,而是对改革的期待,确实是“改革牛”。

为此,不言而喻,当前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若拖延改革将会粉碎民众的期待,影响信心。

A股为什么一定要涨?

不过,回过头来想,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A股为什么一定要涨,上涨的目的是什么?当前,上涨似乎已成为各方对证监会的“绩效考核”,有意义吗?

记得在2014年12月,在前面一波A股暴涨伊始,我写过一篇专栏文章《不要再让散户为牛市买单》,其中谈到“市场正由‘改革牛’、‘预期牛’向‘资金牛’转变,牛市的步伐还远未结束,未来可能迎来非理性上涨。行情持久度会与上涨速度成反比。如果涨的太快,行情可能昙花一现。而由于市场制度的缺陷,最终大多是由散户为牛市买单。”

一语成谶,悲哉!所以,近半年,那么多“砖家”经常出招如何让A股涨起来,不择手段,不惜与市场化改革背道而驰,目的是什么?

我们看到,去年A股一度涨到五千点,结果是什么?是一堆资金围着垃圾股瞎炒一通;是散户以为自己是股神,成瘾,不能自拔;甚至可能是发审官员“赚钱都赚怕了”;再后来是,由此带来的金融风险;是花了巨资救市。对经济有好处吗?对改革有帮助吗?

有人的想法比较朴实。可能会说,现在只是希望涨回来一些,等解套了,我就走,永远离开。但现在是资产荒,如果反弹了,你能保证真的会撤资走人,而不是因上涨越陷越深吗?A股历史已经证明,在市场存在严重缺陷的背景下,上涨只是会带来更多的人入市,最多的人套牢。

有人可能会说,上涨可以获得更广泛的对改革的支持。严重错误!越是上涨,注册制等市场化改革越难以推进。因为,在一个非市场化的市场中,上涨将带来的壳资源高估值、高溢价。其将成为实施注册制的重大阻力。反而下跌才是推注册制改革的契机。

有人可能还会说,现在只是要维稳,希望他不要下跌。这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不改革的话,靠什么支撑股价?难道靠维稳,靠旧经济增长动力?

所以,改革进程显然不能被市场表现绑架。证监部门的核心任务绝不是股市涨跌。你的任务是改革,是优化机制,,是把赌场改成市场,让证券市场恢复本该有的作用和功能,打通经济和股市的“任督二脉”。众所周知,一个健康的证券市场对当前经济,对当前的改革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所以,我有时候会觉得,或许证监会越考虑市场承受力,市场可能会越糟糕。或许你都不考虑了,牢牢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明确预期和改革,有条不紊的把市场建设好,完善好,A股才有希望。

一个市场化、法治化下的健康的市场,A股涨起来才有意义,才对经济有利,才能造福百姓。否则,只是肥了上市公司股东、庄家或手握发审重权的官员,中小投资者大多为输家。

如何平衡改革与市场:政府要让利

面对眼下的注册制改革,我总会想起当年的股权分置改革。记得当年股权分置改革推进时,股民们也是忧心匆匆,推进过程困难重重,一度出现谈“股改”色变,沪指一度跌到1000点以下。但后来,股改正式推进后,市场表现出乎所有人意料,迎来大牛市,一路涨到6000点以上。

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前半部分的“历史”好像又正在重演。那么,眼下关于平衡改革和市场的关系,有什么可以借鉴当时的改革的呢?记得当时管理层想出很关键的一招“股改对价”,即非流通股股东为取得流通权,需要向流通股股东支付补偿。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原因,真正的注册制确实会降低壳资源溢值。但是,作为资本市场改革的重头戏,注册制已经迫在眉睫,不可拖延。所以,眼下,是否也可以考虑对投资者进行补偿,以换取支持呢?我觉得非常可行和必要。

如何补偿?在我看来,不是花巨资买股票不让垃圾股或高估值的股票下跌,也不是违背市场规律不允许减持。我觉得,应该是政府让利。至于让利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暂停征“印花税”三五年。如果政府财政缺钱,可以转让一些国有资产,想想“野蛮人”,肯定会有民营资本愿意接手。

我经常想,为什么一定要有那么多国有资产呢?阿里巴巴及旗下天猫是否有必要自己在天猫上多开些店,以确保对天猫的股权掌控吗?

另外,。比如推进T+0,放宽涨停板,可以先在沪深300,或上证50开始尝试。

当然,,及证券市场的发展,不能只靠证监会一个部门。我一直认为,不同证券市场比拼的是法治环境。所以有学者说,前30年搞经济,后30年搞法治。我非常赞同。

最后,祝福A股,祝福中国。


申请加入VIP方法:

方法1:请加小荧个人微信,微信号:itouzi5,加入时请标注:vip+姓名+公司+职位+手机

方法2: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添加到通讯录-->发送验证申请(申请时请标注:vip+姓名+公司+职位+手机号


↑↑↑加入要长按哦!!


最近一次线上活动:

间:1月6日

主题:网络游戏新年总结和展望i投资第84次线上交流)

主讲人:澄泓研究 盗梦空间工作室组长i投资VIP会员)


最近一次线下活动:

间:1月13日

主题:把握时机,抢滩云计算、大数据投资机会(上海站)


想了解VIP俱乐部详细介绍请点击下面“阅读原文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上海股票分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