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股票资讯 >深度解析体外诊断(技术进展、市场竞争、产业趋势、投资机会)

深度解析体外诊断(技术进展、市场竞争、产业趋势、投资机会)

2023-05-18 23:00:13

更多精彩,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体外诊断的分类和市场细分

一、什么是体外诊断(IVD)?

体外诊断,即IVD(InVitroDiagnosis),是指在人体之外通过对人体的血液、体液、组织等进行检测获取临床诊断信息的产品和服务。体外诊断产品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各个阶段,贯穿于初步诊断、治疗方案选择、有效性评价、确诊治愈等疾病治疗全过程。目前,临床诊断信息的80%左右来自体外诊断,被称为“医生的眼睛”,是最大的医疗器械细分领域,在2016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中占比约13%。

2016年IVD领域依然是最大的医疗器械细分市场,占比13%

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二、IVD产品的分类

1、按运用对象分类

体外诊断按运用对象可分为中心实验室用和即时检测产品(POCT,Point-of-CareTest)。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即时性和易操作性差异。

由于POCT无需中心实验室,可直接在患者身旁进行检测,能快速进行诊疗、护理、病程观察,进而提高医疗质量,故在ICU、手术、急诊、诊所及患者家中渗透率均逐步提高。


2)试剂与分析仪器的匹配性。

在应用体外诊断试剂进行检测时,一般需要使用相应的检测仪器来分析结果(除了胶体金、生物芯片等技术)。中心实验室用的检测仪器一般是开放式系统,任何厂家的试剂在同一台仪器上均可获得检测结果;而POCT诊断仪器多为封闭系统(如我们熟悉的血糖仪),检测试剂和检测仪器需要进行严格匹配(所以很多POCT厂商通过免费或低价销售仪器,带动耗材赚钱)。

按运用对象对IVD产品分类

图片来源:广发证券研究报告


2、按技术类型分类

按IVD产品的生产技术和检测领域,可以分类为生化诊断(clinicalchem)、免疫诊断(immunoassay)、分子诊断(MDx)、元素诊断、微生物诊断、尿液诊断、凝血类诊断、组织诊断、血液学和流式细胞诊断等。其中,前三类为我国医疗机构的主流IVD方式,也是本系列研究重点要分析的细分领域。


1)生化诊断

生化诊断是指有酶反应参与或者抗原抗体反应参与,主要用于测定酶类、糖类、脂类、蛋白和非蛋白氮类、无机元素类等生物化学指标、机体功能指标或蛋白的诊断方法。生化诊断试剂主要是针对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胰腺、糖尿等疾病的诊断试剂,是最早实现自动化的检测手段,也是目前最常用的体外诊断方法之一。例如各类测量血糖、尿常规的试纸、溶剂等产品,都属于生化诊断范围。


2)免疫诊断

免疫诊断是应用免疫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诊断各种疾病和测定免疫状态。免疫诊断试剂在诊断试剂盒中品种最多,广泛应用于医院、血站、体检中心,主要用于肝炎检测、性病检测、肿瘤检测、孕检等。


3)分子诊断

亦称基因诊断,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患者体内遗传物质的结构或表达水平的变化而做出诊断的技术。分子诊断是预测诊断的主要方法,通过编码与疾病相关的各种结构蛋白、酶、抗原抗体、免疫活性分子基因的检测。分子诊断主要用于:


  • 感染性疾病检测领域:宫颈癌、性病、病毒性肝炎、HIV等。


  • 遗传性疾病诊断,例如地中海贫血等。


  • 血液筛查,采用免疫诊断试剂对病毒血清进行检测,但由于病毒变异、血清转换窗口期、免疫静默期感染等原因造成免疫诊断局限,导致运用免疫诊断方法进行血液筛查可能造成漏检,后果严重,而分子诊断由于检测效率及灵敏度高,能够有效缩短检测窗口期等优势,现逐步成为血液筛查领域的主流技术。


  • 分子诊断技术同样可以在肿瘤诊断、器官移植、法医物证鉴定、亲子鉴定、个性化医疗、个性化用药等诸多涉及基因核酸鉴定、匹配的领域应用。

IVD产品的分类与比较

3、各类产品的市场份额

截至2015年,全球IVD产品市场中,POCT产品占比29%,居于细分行业之首;免疫诊断、微生物诊断和生化诊断依然是较大的市场板块。

全球IVD市场细分

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我国体外诊断细分市场,免疫诊断与生化诊断占据半壁江山,合计将近60%。POCT产品仅占11%。

我国IVD产品细分

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根据海外的发展经验来看,近四年来:

1)生化诊断产品的平均增速最低,为6%,其市场份额面临被压缩的风险,特别是在国内仍属于第二大品种,其他品种对其的替代效应尚未完全显现,故预计其国内增速将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2)免疫诊断产品凭借技术不断更替和高性价比在全球市场获得了收入的两位数增长(平均增速11%)。在我国,免疫诊断已替代临床生化占据35%的主流市场份额,由于分子诊断受技术和成本的影响,短期内很难快速普及,因此免疫诊断试剂的主流地位仍将保持较长时间,增速预计也将快于行业水平。


3)分子诊断在全球层面起步较早,技术日益成熟,需求已快速释放,平均增速约10%。而我国该细分品种年平均增速高达20%。


4)另一潜力巨大的细分品种为POCT,国内市占率仅为全球市占率的1/3。


体外诊断的技术脉络和进展

一、IVD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路径

体外诊断产品的发展路径

资料来源:中国体外诊断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整体而言,体外诊断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上世界中叶之前,一直处于实验生物学时期,体外诊断的技术非常传统,检验范围有限;50年代以后,免疫诊断开始发展,分子诊断技术出现;2000年以后,免疫诊断技术不断成熟完善,分子生物学技术广泛应用到体外诊断领域中。


1、生化诊断

生化诊断产品不论在国内亦或海外都已熟透,技术壁垒低,面临被其他更精确快速的诊断技术完全替代的风险,国内寡头中生北控(8247.HK)、科华生物、利德曼等对市场的垄断力非常强劲。


2、免疫诊断

免疫诊断在海外发展了60多年,技术较成熟。与生化诊断不同,免疫技术和后来兴起的分子技术体外核酸扩增技术(PCR)目前对同类疾病诊断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几乎平分秋色,所以近期被替代的风险小,主要是内部的技术升级换代——国外是寡头边垄断着市场边自我升级;国内则处于大洗牌期,跟不上国外寡头升级节奏的就只能抱憾出局。


免疫诊断领域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目前同位素放射免疫由于环境污染问题已基本被淘汰。根据2015年的市场数据分析,我国免疫诊断市场中,酶联免疫占据约60%的市场份额,化学发光占据约40%的市场份额;而国外市场中,发光诊断的市场份额高达90%,占据免疫诊断的主要市场份额。而化学发光集多项优点于一身,成为免疫诊断的主流方向,是IVD行业中的黄金细分领域。


免疫诊断技术的升级换代

摘自东兴证券研究报告


3、分子诊断

目前在耐药性治疗和研究中,主要采用细菌培养方法及分子诊断方法做药敏实验。细菌培养方法耗时长,实验结果需要2-5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得出。分子诊断直接针对微生物DNA变化而做出检测,实验结果只需几个小时,能快速发现微生物是否具有耐药性。尽管肿瘤耐药性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至今还未了解其本质,但是医学界比较公认是,化疗失败主要与癌细胞对化疗药物具有或产生了耐药性有关,现已发现多种与肿瘤多药耐药相关的分子或基因。因此,在肿瘤耐药性的研究中,分子诊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分子诊断是当代医学发展的重要前沿领域之一,相比免疫诊断,优势在于诊断结果更加精准,并且可以诊断遗传性疾病。分子诊断的常规技术包括:(1)聚合酶链式反应(PCR);(2)DNA测序(DNAsequencing);(3)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4)DNA印迹技术(DNAblotting );(5)单核苷酸多态性(SNP);(6)连接酶链反应(LCR);(7)基因芯片技术(genechip)。其中,PCR产品占据目前分子诊断的主要市场,基因芯片是分子诊断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


PCR产品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诊断窗口期短,可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广泛用于肝炎、性病、肺感染性疾病、优生优育、遗传病基因、肿瘤等,填补了早期免疫检测窗口期的检测空白,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安全用血提供了有效的帮助。主流的PCR技术据说比当下主流免疫技术的壁垒低,国内市场处在“伪寡头真红海”的局面。


基因芯片是分子生物学、微电子、计算机等多学科结合的结晶,综合了多种现代高精尖技术,被专家誉为诊断行业的终极产品。但其成本高、开发难度大,目前产品种类很少,只用于科研和药物筛选等用途。


历经20余年发展,我国分子诊断历程主要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国分子诊断行业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出现核酸探针放射性核素标记、点杂交、Southern印迹杂交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连锁分析为代表技术的分子诊断技术。全国重点城市一些研究单位开始陆续建立了地中海贫血、苯丙酮酸尿症、血友病、杜兴氏肌营养不良、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缺乏症)等几个常见遗传病的分子诊断方法。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由于PCR技术的推广应用,分子诊断技术在中国得到了较快发展,开始进入临床实验室。除单基因遗传病外,肿瘤、感染性疾病、基因多态性、多基因遗传病等也被纳入分子诊断的范围,几乎所有的实验方法都建立在PCR技术的基础上。


第三阶段:90年代后期以来,伴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1994年)以及中国正式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999年),分子诊断开始从关注单个基因转向关注整个人类基因组。而受益于PCR荧光技术应用及基因芯片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尤其是高通量DNA测序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我国分子诊断行业开始步入高速成长阶段。


二、主要的免疫诊断技术简介

免疫诊断的几类技术

(1)胶体金法

胶体金标记,实质上是蛋白质等高分子被吸附到胶体金颗粒表面的包被过程。吸附机理是胶体金颗粒表面负电荷,与蛋白质的正电荷基团因静电吸附而形成牢固结合。在金标蛋白结合处,在显微镜下可见黑褐色颗粒,当这些标记物在相应的配体处大量聚集时,肉眼可见红色或粉红色斑点,因而用于定性或半定量的快速免疫检测方法中,这一反应也可以通过银颗粒的沉积被放大,称之为免疫金银染色。


用还原法可以方便地从氯金酸制备各种不同粒径、也就是不同颜色的胶体金颗粒。这种球形的粒子对蛋白质有很强的吸附功能,可以与葡萄球菌A蛋白、免疫球蛋白、毒素、糖蛋白、酶、抗生素、激素、牛血清白蛋白多肽缀合物等非共价结合,因而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实验中成为非常有用的工具。

胶体金法是非常成熟的技术,广泛用于肝炎、、早孕等检验试剂产品。

胶体金法试剂的应用示例


(2)酶联免疫(ELISA)

酶联免疫(ELISA)是让抗体与酶复合物结合,既保留抗体免疫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然后通过显色来检测。在测定时,把受检标本(测定其中的抗体或抗原)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不同的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其他物质分开,最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成一定的比例。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变为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故可根据颜色反应的深浅来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由于酶的催化频率很高,故可极大地放大反应效果,从而使测定方法达到很高的敏感度。

酶联免疫的原理图


ELISA也是非常成熟的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细菌和病毒等疾病的诊断。在动物和食品检疫方面,ELISA在猪传染性胃肠炎、牛副结核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猪伪狂犬病、蓝舌病等的诊断中已为广泛采用的标准方法。


(3)化学发光法

化学发光免疫法(ChemiLuminescence,简称为CL)是分子发光光谱分析法中的一类。化学发光是伴随化学反应过程所产生的光的发射现象,当某些物质在化学反应时吸收了反应过程中的化学能,使反应的产物分子或反应的中间态分子中的电子跃迁到激发态,当电子从激发态回复到稳定的基态时,多余的能量以发射光子的形式释放出出来,这一现象称为化学发光。


化学发光免疫将具有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测定技术与高特异性的免疫反应相结合,用于各种抗原、半抗原、抗体、激素、酶、脂肪酸、维生素和药物等的检测分析技术。该技术通常由参与催化某种化学发光反应的酶(如HRP或ALP)来标记抗原或抗体,在与待测标本中相应的抗原(抗体)发生免疫反应后,形成固相包被抗体‐待测抗原‐酶标记抗体复合物,经洗涤后,加入相应底物(发光剂),由酶催化和分解底物发光,由光量子阅读系统接收,光电倍增管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并加以放大,再把它们传送至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计算测定物浓度。

化学发光免疫的原理图


综上而言,不同的免疫学诊断方法,有其不同的特点和应用场景,比较如下:

不同免疫诊断方法比较

资料来源:兴业证券研究所


分子诊断的几类技术

(1)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

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用于放大扩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它可看作是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PCR的最大特点,是能将微量的DNA大幅增加。因此,无论是化石中的古生物、历史人物的残骸,还是几十年前凶杀案中凶手所遗留的毛发、皮肤或血液,只要能分离出一丁点的DNA,就能用PCR加以放大,进行比对。


PCR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


①模板DNA的变性:模板DNA经加热至94℃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双链或经PCR扩增形成的双链DNA解离,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做准备;


②模板DNA与引物的退火(复性):模板DNA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55℃左右,引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


③引物的延伸:DNA模板--引物结合物在Taq酶的作用下,以dNTP为反应原料,靶序列为模板,按碱基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DNA链互补的半保留复制链。


(2)基因芯片技术

简单的讲,基因芯片就是按照预定位置固定在固相载体上很小面积内千万个核酸分子所组成的微点阵阵列,在一定条件下,载体上的核酸分子可以与来自样品的序列互补的核酸片段杂交。如果把样品中的核算片段进行标记,在专用的芯片阅读仪上就可以检测到杂交信号。

基因芯片技术图解


基因芯片技术国外市场美国illumina公司一家独大。在SNP芯片研究领域,美国illumina公司毫无疑问是霸主,illumina公司凭借自己开发的GoldenGate技术和infinium专利技术一直在SNP芯片领域处于垄断地位。illumina的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是目前唯一一种可以达到探针30倍重复的表达谱芯片,其他的芯片都只能达到1-8倍技术重复。因此illumina的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的重复性是所有芯片中最高的,其重复性R2>0.996,并且基于第三代基因芯片独特的微珠芯片生产工艺,芯片生产成本较低,信噪比和灵敏度都非常高,其灵敏度≤1:250,000,芯片检测结果和qPCR相关系数R2=0.97。因为illumina所占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多,2012年6月另一基因芯片大厂家Nimblegen公司,正式宣布退出基因芯片市场。


国内基因芯片制造水平低,相关的企业规模小、投入也少,远达不到国外的水平。所以国内的相关公司均以引进国外基因芯片,提供检测服务为主。不过,随着基因芯片的应用推广,一些公司也开始涉足基因芯片制造。上市公司达安基因,业务以体外诊断为主,产品主要是试剂盒,但也开始涉足基因芯片制造。而另一以基因检测服务著称的大企业华大基因,则通过收购国外公司进入基因芯片制造领域。美国上市公司CompleteGenomics公司有自己基因芯片和芯片检测设备。但该公司2011年的业绩只有2000多万美元,其基因测序服务成长大大低于预期,股票跌破发行价,最后被中国华大基因收购。联川生物在microRNA芯片领域也小有名气,也是唯一一家国产的microRNA芯片,该芯片最大的特点就是更新速度极快,一般新的数据库发表后,第一个将芯片更新到最新版本的就是联川生物。illumina公司于2010年退出了microRNA芯片市场,因illumina公司2006年收购了高通量测序领域NO.1的Solexa公司,成为唯一一家即拥有芯片平台又拥有高通量测序平台的供应商,illumina认为在microRNA领域,高通量测序有不可比拟的技术优势,必然会取代芯片,所以于2010年停产了microRNA芯片。


生物芯片技术正逐渐成为分子诊断的主流技术和未来发展方向,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国内生物芯片技术与国外有一定差距,国内仅有少数几家企业具备进入该领域的实力。


体外诊断专题的产业链、竞争和市场机会

一、IVD行业的产业链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体外诊断行业的产业链分解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环节,剖析每个环节的内容、技术壁垒,价值占比以及企业竞争情况。

 IVD行业的产业链


1)上游

IVD行业的上游主要是原材料的供应。原材料的种类很多,根据下游的用途不同,上游需要的原材料也不一样,整个行业的原材料涉及千余个细分产品。


上游原材料属于技术高壁垒环节,产品质量直接决定体外诊断试剂的质量和稳定性。上游环节的产值占整个IVD行业产值的10%左右,毛利率高达90%以上(据统计,2017年我国IVD产业的整体产值约为500亿元,因此,上游原材料的产值约为50亿元左右),属于产业链中的核心利润环节。


目前,我国IVD企业所需的主要的原材料品种,例如抗原(原核、真核重组抗原和天然抗原)、抗体(单抗、多抗)、诊断酶等对国外进口依赖度强;国产产品在性能以及品质稳定性上与国外尚存较大差距。国内体外诊断试剂原料的研发仅在分子诊断试剂和生化诊断试剂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而在免疫诊断环节技术依然薄弱。


Roche、Life、Hytest、Meridian等企业是国外最好的原材料制造商。其中,Roche的优势产品为分子诊断酶,生化诊断酶和底物,产品种类齐全,品质高;Life的优势产品主要包括PCR和测序相关原料、抗体等;Hytest在心肌标志物领域技术领先;Meridian则擅长生产传染性疾病、ToRch天然抗原等相关原料。


国内体外诊断试剂核心原料市场集中度不高,核心原料产品销售收入超过3,000万元的企业寥寥无几。上市公司利德曼(300289.SZ)可制备免疫诊断原料之一的抗体作为其核心的竞争力,公司IPO招股说明书中称自产抗体相较同类IVD试剂生产商在成本上可节省约40%-60%。新三板挂牌企业菲鹏生物(838391.OC,现已退市)在其公开转让说明书中指出,公司为国内最大的专业体外诊断试剂原料和技术服务供应商,产品与专业技术服务已覆盖欧、美、日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拥有600多家体外诊断试剂厂商和研发机构客户,有300多个在研产品,覆盖抗原、抗体、酶和精细化工原料等领域,公司2016年收入为1.53亿元。菲鹏生物的各类产品收入和毛利率如下(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Wind资讯


投资项目筛选过程中,如果遇到上游原材料环节的企业,应认真考察公司产品品质和稳定性,仔细与国外龙头企业的产品进行对比,挑选出真正具有技术优势和过硬品质产品的企业。


2)中游

IVD行业的中游环节主要是对原材料进行组装,生产出体外诊断试剂的过程,类似于电子芯片产业中的封装环节。与上游相比,中游产业比较成熟,国外厂商依靠品牌、市场和渠道优势,依然占据主要国内外主要市场份额。国内生产厂家众多,市场供应充足,竞争激烈,价格波动不大,企业盈利能力稳定。


体外诊断试剂在IVD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国内产值约为350亿元左右,约占整个行业总产值的70%。从盈利能力来看,免疫诊断、分子诊断领域的毛利率均在70%以上,生化诊断企业的毛利率略低,为50%左右。博主梳理了国内部分IVD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数据和指标如下(按上市日期排序,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Wind资讯


3)下游

下游主要是流通环节。IVD生产企业可以选择自建渠道、通过专业经销商或与产业链上大额营销单位(如体外诊断仪器生产商)进行优势互补来销售其产品。根据IVD专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约300~4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近200家,但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约20家,企业普遍规模小、品种少,加上国家尚未明晰下游使用环节对诊断试剂的采购模式,中游生产企业往往需要强势经销商帮助推销攻关,故具有渠道优势的经销商或营销单位非常强势。


按照用途来看,IVD的应用终端可以大致划分为医学检测、家用(OTC)和血源筛查(血筛)三块。其中医学检测包括医院、体检中心、独立实验室(ICL)以及防疫站。医院是体外诊断行业最大的下游需求端,占总市场规模的89%,第三方实验室(ICL)占比约1%。医院及ICL与体检中心有业务重叠,体检市场占比4%。家用OTC占比6%,血筛市场占比则不到0.5%。


二、行业竞争

行业竞争主要是针对产业链中游的IVD生产环节而言,主要的竞争格局是:


(一)行业市场集中度不高、产品同质化严重

我国目前拥有数百家体外诊断产品生产企业,除了规模较大的数十家企业外,其余大多数体外诊断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市场集中度不高,主要为试剂厂商,辅之以代理国外仪器。此外,多数产品的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往往是同一品种有众多企业生产,质量参差不齐,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较为严重。


(二)面临国际巨头的激烈竞争

在产品技术竞争方面,全球IVD市场由跨国巨头主导,罗氏、西门子、雅培、强生、贝克曼和碧迪等6大企业占据体外诊断市场近60%的市场份额,垄断优势明显。国内企业则处于红海竞争局面,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但发展迅速。近年来国内企业与外资体外诊断厂商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在一些国内临床应用广泛、市场广阔的项目上,如酶类、脂类、血糖、传染病等检测领域,国内主要生产厂家的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水平,并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对于肿瘤诊断、靶向药物检测、产前筛查等热门领域和分子诊断、基因测序等热点技术,外资企业还占据优势地位,并且在部分三甲医院等高端市场占据领先位置,国内企业也在快速追赶国际水平。


三、市场机会

整体而言,IVD产业的需求端将随着消费升级、城镇化和新医改而有较快增长。加上体外诊断试剂是一次性消费品,存量市场需求不会萎缩,而大多市场需求(如高端体检用癌症筛查基因芯片等)尚未被满足,还有很多未饱和市场待开发。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在这些未饱和市场推出新品,则企业将面临的将是一片蓝海。


从应用细分领域来看,一概而论的对IVD产品的需求乐观是有风险的,因为有些子需求太小,难以撬动整个IVD产业的发展;有些需求端面临转型瓶颈;有些需求则实际在萎缩。


在我国,血糖、心脏标志物、感染性疾病、血气/电解质等领域的体外诊断需求增速较快,妊娠/排卵、凝血等保持稳定,乙肝、第三方实验室等市场萎缩,肿瘤等市场应用较小但增长潜力很大。具体如下:

各应用领域的IVD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

资料来源:《12家上市公司扎堆争抢的领域,POCT是个什么样的市场?》


1、血糖检测

市场最成熟,随着进口替代以及渗透率提升仍将带来可观增长。


主要包括:血糖检测系统(仪器及试剂)、糖化血红蛋白定量检测试剂。


目前中国血糖仪市场约35亿人民币(医用+家用),外资企业占据60%以上市场份额,其中强生约35%,罗氏约20%,雅培约8%。国内数十家企业占据30%多的市场份额,其中三诺生物约13%,北京怡成约6%,鱼跃医疗也进入血糖市场,将建立起传统血糖监测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全面平台。江苏、浙江、东北部分省份已经开始将血糖仪及试纸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未来,血糖体外检测市场增长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患病率增加:18岁以上人口中,2002年患病率6.3%,2008年患病率9,7%,2013年患病率11.6%,不断呈现增加趋势;


2)渗透率提高:欧美发达国家拥有90%的渗透率,我国进20%的渗透率;


3)进口替代提升:目前国内主流血糖仪已经采用主流的电化学法。随着技术进步,国产血糖仪厂商不仅可以提供可靠的检测数据,还能提供优质的服务和高性价比的价格,进口替代效应日趋明显。


4)技术发展: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将往无创检测和连续动态检测发展。


2、妊娠检测

市场准入门槛低,竞争者多,已有细分龙头出现。

妊娠检测主要包括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LH(促黄体激素)检测、FSH(促卵泡激素)检测。HCG可以在受孕的妇女尿液中检测,是早期检测怀孕的最好标志;LH通过尿液检测,是预测排卵的可靠指标;FSH通过尿液检测,是预测排卵的可靠指标。


3、感染因子检测:极具前景的市场

例如鉴别细菌或者病毒感染的CRP(C-反应蛋白)和PCT(降钙素原)快速定量检测系统,目前市场规模12亿元(主要是CRP和PCT),年增长率高达30%。


此细分行业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政府限抗:政府大力推动限制抗生素使用,使得鉴别细菌或者病毒感染的市场急剧放量,行业连续保持超30%的高速增长;


2)医院认可:有些医院已将CRP检测的地位与血常规相提并论,PCT在医院的用量增速超过40%,为感染因子检测市场长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CRP市场中,国产品牌国赛生物在2006年就开始进入感染因子检测市场,在国产CRP产品中占据市场份额最多,深圳普门科技凭借强大的销售能力在两年时间内迅速取得不错的地位。PCT市场中,因为技术原因,目前几乎被国外产品占据,但是主流国产品牌的产品已经上市或者处于上市阶段,未来1~3年,国产品牌将在PCT市场中慢慢实现进口替代。此细分领域很大可能出现上市公司。


4、心脏标志物检测

主要用于常见心血管疾病(心梗、心衰等)的快速定量或定性检测筛查,年市场增速约30%。心脏标识物行业大医院市场主要被进口占据,罗氏和Alere市场占有率最高,产品技术路径主要是小型化学发光和免疫荧光定量。


国产产品2011年至今超快速增长,在中小医院市场占有率较高,产品技术路径以免疫层析+胶体金为主,市场占有率较高的是基蛋生物和深圳瑞莱。心脏标志物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检测指标的多少、检测时间的长短以及检测准确度。我国企业在方法学批间差方面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技术的提升对提高竞争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细分领域增长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1)可疑患者基数大:2.3亿心血管疾病人群,都有可能导致心梗或心衰;


2)应用场景广:所有胸痛、胸闷的患者都需要筛查,而且实时监测意义重大。


5、血气、电解质检测

血气、电解质分析,广泛应用在重症监护病房、急诊室、手术室、呼吸科、康复室或透析病房。血气分析是指分析血液中所含的O2和CO2气体,是评价病人呼吸、氧化及酸碱平衡状态的必要指标。电解质分析仪可反映病人体内急性和潜在的酸碱平衡和气体交换的内环境变化,血清K+、Na+、Cl-离子测定也是临床上常用的检测项目和急诊项目之一。


国内在该领域市场规模约10亿人民币,年增长率25%。国际品牌占据优势,如RadioMeter、雅培、罗氏、西门子等产品占主要市场份额。国内血气电解质市场主要依赖于大型传统设备,而POCT市场则几乎完全被外资企业垄断。


6、传染病检测类

主要针对各类常见传染病及重大传染病等基层现场筛查、快速检测的产品,、梅毒、病毒性肝炎(甲肝、乙肝、丙肝、戊肝)、疟疾、流感等传染病的快速检测产品。目前国内5-6亿元市场规模,市场主要集中在基层医疗机构、社康门诊和疾控等。


7、毒品(药物滥用)检测类

主要以金标法进行尿液或唾液检测为主的定性类产品居多,广泛适用于戒毒所、医院、军队征兵、海关边检、特种行业和招工体检的筛查工作。在我国征兵检测领域,自2006年起增加了吸食毒品的检测,为POCT提供了市场机会。


8、肿瘤类产品

肿瘤类产品主要为常见的肿瘤标志物检测,包括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等。由于肿瘤标识物对应急性的要求相对不高,其POCT市场相对不大,国内企业相对较少进入。但是近年来,随着液态活检等细分领域的兴起,肿瘤早期检测产品的需求开始出现,而且产品技术壁垒高,是未来可能快速发展的细分领域。


9、血筛

需求较小的例子是血筛。血筛主要是采供血部门对于血液的检测,包括各类血站和血制品厂家。血筛试剂按照2012年全国血站及浆站各采血4000吨,每份血0.3kg计算,共有2500万份血筛检测,每份血筛价格在30-70元,则血筛市场规模约10亿元,占比不到0.5%。虽然目前血源筛查在进行由酶联免疫试剂(ELISA)向PCR试剂的转换,但是由于PCR试剂门槛也不高,所以这个细分子需求越来越呈现红海的局面。唯一的利好可能是国家对于血源产品按照药品受理和审评,且需要批签,帮助较有品牌力的厂家守住市场份额。


10、第三方实验室(ICL)

面临转型瓶颈的例子是第三方实验室(ICL)。ICL是专业的供医院将检验服务外包以此来达到节约医疗开支目的的中心实验室,是美国及欧洲体外诊断市场主流、成熟的经营模式,在国外的体外诊断市场占据了约40%的份额。但在我国,由于目前医改方案强调控药价压缩了医院的利润空间,大部分医院只能转而利用检验科创收,因此缺乏诊断项目外包的动力,ICL的发展遇到了一定的瓶颈。目前最大的ICL企业为广州金域,其收入规模约10亿元左右,迪安诊断、艾迪康、达安基因和康圣环球等企业的收入规模在1.5-3亿元之间,国内龙头合计收入规模约在20亿左右,其他公司合计规模约为5亿元,ICL总规模在25亿元左右。


11、乙肝

乙肝检测需求实际在萎缩。国家于2010年开始取消求学、就业等人群强制体检项目中的乙肝项目检测导致科华生物业绩增速缓慢。


体外诊断的行业痛点以及投资要点

一、行业痛点

(一)上游材料被国外企业垄断

IVD制造需要的抗原抗体、高端原材料等被国外企业垄断。目前国内厂商也有部分使用自制材料,但性能方面,与国外知名厂家的产品尚有差距。因此,国内企业在原材料采购方面议价权较小。在考察企业时,如果抗原抗体是从Hytest、MedixBiochemica、Dako等国外知名厂商进货,说明该厂商比较注重品质;如果供应商来源主要是国内企业,则一定要好好考察产品的各项质量指标。


(二)中游企业竞争激烈

生化诊断产品,我国本土企业逐步完成了进口替代,该领域的企业众多,竞争激烈,利润率相对较低。


免疫诊断和分子诊断中的高端产品,国内主要市场份额依然被罗氏、雅培等外企占据。国内部分上市公司产品较好,但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要实现全国范围医院布局和进口替代的路还很长。


(三)下游依赖于代理商和经销商

IVD中游竞争激烈,产品供应充足,产品差异化较小,加上本土主要厂商分散在不同的省市(比如四川迈克、广州达安、上海科华、深圳国赛、北京博晖、湖南圣湘、南京基蛋),单个企业销售网络布局有限,而最终使用终端又分布于体检机构、医院科室、疾控中心等,情况比较复杂,因此IVD企业对下游的议价能力也不会太强,大部分IVD企业对下游代理商和经销商依赖严重。


(四)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我们判断投资项目的时候,一般着重考察项目的技术、市场、团队维度。对于医疗产品(药、器械、生物制品等),必须增加对“质量”这个维度的考察,而且应该视作核心要素。以后会专门写一篇关于质量控制的文章。


工信部在11月17日发布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5年)》中,将如何提高试剂的精确度和质量稳定性列为需要大力发展的产业共性技术之一。国内近几年虽然成长出一批优秀的IVD企业,但和国外一线厂家相比,产品质量尚存差距。国内厂商开发产品时往往过于关注性能,而忽略了很多关键细节。究其根本是质量控制理念依然不到位。优秀的质量控制,应贯穿于产品立项到出厂整个过程。


二、筛选优秀的企业

在遇到IVD项目时,博主认为,第一轮筛选应该着重考察一下以下问题。当然,博主从业资历尚浅,均为个人视角,如有错误之处,敬请指正。


 (一)尽量规避红海

产品应该顺应市场需求,规避红海。比如,生化诊断类的项目要谨慎介入;免疫化学发光近期很热,国内项目上马热情高涨,竞争也开始激烈化,遇到项目时要根据后面讲述的指标好好判断;如果企业有生产上游抗原、抗体能力,可以考察一下产品稳定性、主要客户、持续供货能力、毛利率等指标。


(二)考察销售渠道

选择对销售渠道有控制力的企业,有较好的以仪器带动或者以服务带动试剂销量的销售模式,而不是单纯的销售试剂产品。


 (三)考察研发实力

选择技术研发实力强、研发团队优秀的企业。如果可以借助海外企业做技术互补,也是一项不错的判断依据。但更为重要的是,最好有产品注册经验的团队成员。


(四)成本控制能力

考察公司的成本控制能力,比较价格、毛利率的市场同类产品中有无优势。在统一招标、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化的趋势下,成本控制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五)指标!指标!指标!

IVD产品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使用终止于诊断报告,可以即时检查出产品性能,因此判断相对简单。而很多器械的使用效果检测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数据统计周期很长,分析难度也大。在考察IVD企业时,一定要就其产品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从而可以评估其产品质量和性能。主要指标包括:准确度(有时候可能用符合率、回收率)、精密度(CV)、灵敏度、特异度、检测时间、通量、检测方式等。


公司如果已经有临床试验,可以查看临床试验报告,关注实验设计、方法学、上述主要指标、样本数量、临床实验的合作单位等。


还可以关注一下第三次检查。,2018年期每两年对其余二类器械和所有一类器械企业进行一次全面项目检查。,国家认定一些机构(主要是第三方质量认证机构、第三方检测检验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协会学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就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进行检查。目前全国有53家国家级、省市级检查机构,600多家医疗器械企业接受了第三方检查。检查范围包括医疗器械上市前的检查(申请注册产品文件、产品符合性、质量管理体系等)、上市后检查(日常监督、飞行检查、、经营和质量管理规范检查等)。在调研项目时,若企业接受了第三方检查,且检查结果显示良好,则是企业产品质量可靠性的有力证明。




本文转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上海股票分析平台